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颗永不陨落的新诗派巨星,他就是朱湘。1933年12月5日,年仅29岁的他,正当声名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投长江自杀,原因何在?此事虽然距今已80多年,但其短暂一生的成就、影响及自杀谜团仍为学界研究的话题。
生平
朱湘,字子沅,安徽太湖人,1904年10月4日出生于湖南沅江上游的沅陵县。朱湘3岁丧母,11岁丧父,后由同父异母的大哥抚养长大。
朱湘虽然幼年不幸,但聪颖过人,自幼好读,6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7、8岁时即能作文;10岁回太湖老家,请塾师专教。父死后,13岁时由大哥带至南京就读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19年下半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并在青年会学习英语,受《新青年》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凭借深厚的学识功底,朱湘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插入中等科四年级。1927年以清华公费同柳亚子之子柳无忌等人一起赴美国留学。原定在美留学五年,但朱湘两年后未获学位,提前结束学习回国。1929年9月12日朱湘离美,原拟应闻一多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但在1929年12月到达上海时,遇到清华时的同窗好友饶孟侃,知悉安徽大学成立,临时改变主意,二人一同来安庆任教于成立不久、急需人才的省立安徽大学,被聘为文学院教授兼外语系主任。
成就
朱湘是著名的现代诗人,新月诗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园他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杨世恩(字子惠)三位学生诗人,并称为“清华四子”,亦为清华“四大才子”。朱湘在入清华学校读书的学生时代,即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1年开始写新诗。1922年,18岁时即在《小说月报》第13卷发表了新诗处女作《废园》:
有风时白杨萧萧着,
无风时白杨萧萧着,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1923年,朱湘加入“文学研究会”,同时他还参加了闻一多、梁实秋等人组织的“清华文学社”。朱湘在校期间一边读书,一边致力于新诗创作,陆续发表了许多新诗,并翻译了罗马尼亚民歌和英国诗人怀特、丁尼生、勃朗宁、雪莱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因为偏好文学,朱湘经常旷课,加之违反斋务处的规定被清华开除。朱湘离开清华后,用大量时间搞创作。1925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夏天》。1926年4月,他应闻一多、徐志摩之邀,担任《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27年8月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出版。1934年,他生前编好的第三部诗集《石门集》出版。三部诗集共收录诗220首、散文诗3首、诗剧1首。朱湘的诗歌成就,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声名远播的影响。
在安大
朱湘一生中唯一一次正式的大学执教生涯,是在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的省立安徽大学度过的,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他从美国一回国即被省立安徽大学聘为文学院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年仅25岁。他到校任教后,即把妻儿接到安庆一起生活。朱湘执教期间,为了“以便用世界眼光去介绍外国文学”,努力培养一批翻译人才,他拟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一面广揽名师,一面整顿内务,加强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教授,经常参加学生“文学社”活动指导学生,还把从美国带回的书籍捐赠资料室供学生借阅,深受学生好评。他信心百倍,踌躇满志。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半后朱湘便离开了安大。
那么,朱湘是怎样离开安大的?为何离开?一种意见认为“愤然辞职离开了安徽大学”,另一种意见认为朱湘因为人事、欠薪等问题“多次找校方理论、争吵”,他争吵的结果便是遭到了校方的拒聘。上述两种说法,我认为被拒聘的可能性更大。
朱湘的自杀
1933年12月5日,一个冬日的早晨,朱湘在从上海到南京的“吉和”轮上,投江自杀。据说朱湘随身带着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自己的诗作。在自杀前的最后时刻,他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在轮船即将驶入南京时,纵身跳入长江。朱湘为什么自杀,几乎无人知道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有人说他是“不满现实,以死抗暴政”、“不满反动当局的作为”。《申报》提出是“黑暗对知识分子的残害”。也有人认为诗人“死于精神抑郁”。
朱湘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才华却永远令世人景仰。他在现代新诗史上是和徐志摩、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他不仅是一位新诗派巨擘,也是教育大家,特别是他在省立安徽大学度过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为安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做出过重大贡献。他树立了一代学者风范,是历史上永远令人尊重和缅怀的一代大师。
□ 李运明
新闻推荐
◆融媒记者刘辉胡治进阳春时节无闲人,山村处处采茶忙。拂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行走在被誉为国家级茶叶“一镇...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