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自1月20日起,全市各县(市)区临床上怀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样本,都被送到合肥市疾控中心微检科(以下简称“微检科”)进行检测。微检科病毒检测组的6名检测人员坚守岗位,已连续工作了多个日夜。其中包括三名女“侦察兵”,她们是检验科副科长、副主任检验技师张文艳,主管检验技师刘玮,检验技师朱引娣。
坚守标本检测全过程
病毒如何检测出来?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从收到病人样本到最终确定检测结果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都能在微检科找到答案。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要求实验室达到二级生物安全,人员做到三级防护。检验人员进实验室之前,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防溅屏和双层手套。
张文艳告诉记者,一旦穿上这些服装,动作会变得比平时笨拙、迟缓,如同穿着雨衣蒸桑拿。但是,检验人员每次穿上要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
“从打开标本,到提取核酸,再到荧光PCR检测,一个完整的检测过程下来,通常需要4个小时。”张文艳说,“这样的流程,一天可能要进行三到四轮。”
与时间赛跑 争取早确诊
核酸提取,这一步骤是整个实验流程中最危险、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受”的一步。工作人员要面对活病毒操作,必须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中进行。样品量越多,检测时间就越长,存在的风险也越大。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没有办法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因此,大家严格控制饮水、进食,只在进入实验室前吃些面包、喝点牛奶。
每次实验结束,工作人员都是汗流浃背的,护目镜在脸上勒出一道道印痕,手也会被汗水泡得发白肿胀。“我们深知,早一分钟确诊,让疑似病人早点接受治疗和隔离,就会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张文艳说,这也是微检科全体人员的心声。
与战友共战疫情
随着疫情的发展,检测标本不断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既要保证快速,又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变成了她们的家常便饭,这对身体和意志力都是考验。
刘玮身体一直不好,去年腊月二十九做完实验后,科室考虑到她已连续加班多日,特意安排她回家休息。第二天她就回到岗位,“赌气”地说:“你们一直在加班,为什么让我回去休息呢?!”说完,穿戴好防护服,就投身到检测工作中。
朱引娣的孩子还不满1岁,疫情发生后,她便把孩子交由老家太湖县的公婆和爱人照看。
“虽然进实验室之前,也会对家人充满愧疚和不舍,可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就要一路冲锋向前不停息!”“他们不放心我们,但是,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家人的支持,给了她们莫大的鼓励。
·邱向峰 本报记者 黎静·
新闻推荐
1月6日上午,高温胶带生产项目签约仪式在县招商中心举行,这是今年第一个落户太湖的招商引资项目,县长朱小兵,县委常委、开...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