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雷老板,让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1月9日下午,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雷氏菌业生产基地内,村民阮银凤忙着将食用菌装包,加上打扫基地卫生,每天工资60元。
现年50岁的阮银凤患有肾结石、胆结石,两个孩子上学,家中收入来源单一,被评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7年9月,她来到雷氏菌业生产基地上班,她和丈夫两人的收入超过5万元,实现全家脱贫。这一切改变,都源于和食用菌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雷焰华。
截至2017年底,雷焰华已在太湖县建成了4个食用菌基地,食用菌年产量达到150万棒,年纯收益超过400万元。同时他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截至2018年12月上旬,成功带动该县100余户贫困户脱贫、468户贫困户增收。
和食用菌打了一辈子交道
1962年,雷焰华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82年,高考落榜后,雷焰华在学校里谋了份助教的工作。1983年,他辞了工作,和4个同学一起到蚌埠市怀远县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
1983年底雷焰华学成归来,在老家“试牛刀”,栽培出了一批食用菌。肩挑手提带到太湖县城贩卖,却因为当时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有限,新鲜的食用菌打不开市场。
随后几年,雷焰华培植食用菌的名气渐起,他被邀请到了江西省,当起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员。1988年后,雷焰华再次回到老家栽培食用菌。随着市场的慢慢认可,1997年,他开始了小规模发展。
2000年,雷焰华租下了太湖县城内的一座废弃厂房,用作食用菌栽培基地。这一年,他的食用菌产量达到2万棒、净收入达到5万元。2008年,雷焰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菌种培育、产品回收、产品加工及技术开发推广。
到2017年底,他已在太湖县建成了4个食用菌基地,食用菌年产量达到150万棒,年纯收益超过400万元。
带动100余户贫困户脱贫
2016年至2017年,雷焰华结合太湖县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在该县晋熙镇芭蕉村、江塘乡龙山村、寺前镇王畈村建成了三个产业扶贫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食用菌。
2017年12月,投资500万元的芭蕉村产业扶贫基地建成,建设内容包括:集菌棒生产,香菇、木耳展示,产品回收、加工以及餐饮观光。2018年6月,投资200余万元的江塘乡龙山基地及寺前镇王畈村基地建成。
雷焰华认为,只要操作得当,农村人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可以栽培食用菌。于是,他发动有条件的贫困户,鼓励他们领回菌棒,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及剩余时间发展食用菌生产,实行统一回收。一般农户每年领回菌棒3000棒,每年可获利6000元左右。
技术是产业发展之本。扶贫基地建成后,雷焰华着手对基地员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贫困户及有意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非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2017年至今,他已培训人员203人,其中贫困户100人。
为了带动贫困户增收,雷焰华的扶贫基地尽可能地满足贫困人员就近就业。目前,他的产业扶贫基地已安排就业53人,其中贫困人员35人。
在扶贫基地内,雷焰华还实行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进行分红。截至目前,三个基地实际用地40亩,每年支付土地入股红利共计9.9万元,受益农户18户,户均增收5500元,农户土地入股同时到基地就业,每月可增加劳动收入1200元左右。
同时,雷焰华还在基地实行灵活多变的入股分红形式,不限入股数额多少,按统一标准计算红利。以芭蕉村基地为例,入股农户343户,他们都增添了红利收入。通过各种措施,截至今年12月上旬,雷焰华已成功带动该县100余户贫困户脱贫、468户贫困户增收。
记者沈永亮通讯员朱声灏
新闻推荐
2018年12月26日,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第二届理...
太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太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