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放
深秋时节,花亭湖四周的群山染上一层金黄。 11月11日上午,太湖县天华镇马庙村一块600亩的标准茶园里,绿油油的茶树顺着山势延伸,宛如一条条宽阔的绿带。忙碌的工人穿梭其间,施肥、清沟……
“在茶园里干活,离家近不说,工作稳定。去年在这赚了4万多块钱,满足咧!”忙完手头上活,马庙村脱贫户黄志胜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56岁的黄志胜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曾在外从事电焊工,5年前为了照顾患病妻子回到家乡。家门口没有就业机会,家庭负担重的老黄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我在茶园里务工,还负责修理公司的农机,老手艺没荒废,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家里早早地脱了贫。 ”黄志胜自豪地说。和老黄一样,附近2个村63名贫困户在该茶园务工,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天华镇是太湖县沿太北线进山第一镇,山场面积20.7万亩,耕地只有1.1万亩。当地农民曾试图在山沟里开垦种粮,但收成低、效益差,让人“望山兴叹”。近年来,当地统筹山区、镇区、花亭湖景区“三区”协调发展,不断壮大毛竹、油茶、柑橘、茶叶、板栗、水栀子六大产业。
“利用本地丰富的山林资源,我们已建成1000亩油茶、经济林和1000亩标准化茶园3个,绿化荒山栽造毛竹林约5000亩。”安徽太湖画里天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双乐向记者介绍,公司还牵头成立了富农农产品合作社,发展茶叶、毛竹等特色种植业,辐射带动了周边14个行政村2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太湖县,层峦叠嶂的大山制约了当地的交通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痛点”。如何变劣势为优势?近年来,太湖县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市场主体,保护生态,用活资源,推广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项致富产业。另一方面,全面推广“村级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村总社+(大户分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稳步推进村级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化解贫困户风险,稳定其收益。
大别山深处的刘畈乡洪河村,一场刚刚下过的小雨,让远处的山岭在朦胧水汽中若隐若现。该村桥下组的南阳河小黄牛养殖基地,脱贫户詹先金正在牛棚里为90多头牛配料喂食。 “我家里还代养了5头牛呢!收入不错,早脱贫了! ”詹先金露出乐呵呵的笑容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在基地务工获得2多万元的收入,卖了2头代养的牛分了约2万元红利,今年代养的5头牛马上可出栏售卖,预计年收入比去年还能多个2万元。
“代养黄牛,我们基地和贫困户按照3∶7的比例分享收益,利润大头让给贫困户,我们还负责提供牛种,包技术、包销售,减轻其养殖的风险。”养殖基地负责人詹旭东介绍,目前基地以务工、山场入股等方式,已带动全村约60户贫困户致富增收。
依托山地资源,刘畈乡各村都已成立村级合作社,大力发展茶叶、油茶、高山蔬菜、小黄牛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从“望山兴叹”到“靠山护山”,作为安徽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太湖县把培育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大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稳定脱贫新模式。截至今年9月,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7.2亿元,发展123家龙头企业和24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2.5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产业扶贫要根植于区域资源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发挥其经济效益与带动效应。 ”太湖县扶贫办副主任龙腾告诉记者,太湖县贫困发生率已由24.7%降至6.7%,全县2.37万户、9.0568万人如期脱贫。
新闻推荐
10月28日,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高俊文来我县调研健康扶贫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加生陪同。会上,高俊...
太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太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