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松县委宣传部组织一批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烈士后人及新乡贤,开始《红色西乡》的征编工作,努力抢救和挖掘红色西乡精神,精准助力革命老区尽快脱贫。该书共有94人参与,累计走访2700多人户,足迹遍布辖区6个乡镇55村700多组,共获取珍贵革命文物资料56件,革命先烈和故事130多件,极大激发了山区人民立志脱贫的内在动力。该书是一本当地革命史料性专著,目前已成稿38篇。
西乡,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宿松县西部陈汉、二郎二个区的统称,如今依次为该县的破凉镇、二郎镇、柳坪乡、北浴乡、陈汉乡和隘口乡,国土面积385平方公里,人口15.6万,地处湖北省的蕲春县、黄梅县和本市太湖县两省四县边沿结合部。这里千山峥嵘,万壑奇险,林山竹海,为古皖鄂赣交通驿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五四”运动时,就诞生了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和传播马列主义的读书会,在陈独秀、王步文等早期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坚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山区各地纷纷建立中共党支部和党小组,有多处各革命时期区委、县委所在地,在皖鄂赣区域间创立了有影响的苏维埃政府和革命武装。自大革命时代起,宿松西乡便成为大别山西南地区、皖鄂赣腹地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仅经解放初人民政府登记的有名烈士就达114人。
除了有名有姓的烈士之外,许多牺牲的无名烈士、外籍烈士和本籍在外牺牲的烈士,其生平事迹或者散逸县外、省外各地馆藏资料,或因当年战事频繁全无档案记载,或因历史原因丢失毁损。但西乡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在隘口乡小圩村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在陈汉乡大明村修缮了无名烈士墓,在北浴乡罗汉山村建有烈士纪念园、保护了“思恩洞”,而许多烈士事迹和历史事件以及革命文物遗址,虽然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却一直未形成详尽可靠的资料汇编。随着许多遗存的不断灭失和知情人逐年离世,再不予以抢救性搜集和保护,或将成为西乡人民永远的遗憾。
各乡镇征集的老同志夏天冒着酷暑,严冬顶着风雪,不顾年迈体弱,有时即便带病在身,仍然不辞艰辛跋山涉水,不漏掉一条红色线索,不放弃任何一处故事发生地。隘口乡退休老校长石鸿儒,每次从家中出发去西源的淡竹坪,来回一趟就是七、八个小时。饿了啃干粮,渴了就近找水喝。他们谁都没拿一分钱的报酬,却一个个不叫苦和累。他们不仅一方面为寻找红色西乡的历史劳碌奔波,另一方面,还自觉担当起扶贫政策的义务讲解员,把国家扶贫工作中的攻坚克难必胜信念,有针对性地送到田间地头。听的人多的时候,甚至开成了报告会。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编委会的老同志一个个精神振奋,信心百倍。从此,征编工作又多了一项新使命,那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许多老同志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红船精神”和“红色西乡”编纂目的,编写出“十九大精神宣传讲义、宣传提纲”,自费印发到群众手里。破凉镇林业站退休高工汪秉直,边征文稿边送林业技术,把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林业转型技术示范落实到农户;二郎镇干部吴金波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保护人格权,联系到五保户的生活尊严,受助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和革命先烈的名誉保护等方面深入讲解……朱亚夫何祥忠
新闻推荐
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楼,整洁明亮;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墙、乡贤馆,述说百年乡村变迁;老人们围坐门前谈天说地,孩子们穿门走户追逐嬉戏……走进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一座如画的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