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宿松县新黄梅演艺公司的演员们在“送戏下乡”巡演中,向农村观众演出了传统古装黄梅戏《罗帕记》。作为扮演剧中主角陈赛金的朱慧慧,她以扎实的表演功底,通过对人物准确到位的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外界不为所知的是,这是朱慧慧作为大戏的主角首次在舞台上亮相,这也是她从事黄梅戏艺术道路22年来,在历经十几年配角、主要配角之后终于放飞梦想的见证。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茶歌飘四方,凤鸣声声亮,你是三月吹来的风,清新又奔放……”这些耳熟能祥的经典剧目唱词,朱慧慧都能演绎自如,足见她娴熟的艺术功底。
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朱慧慧,从小与黄梅戏结下不解之缘。8岁时,她受黄梅戏迷外婆的影响,经常出入当地黄梅戏演出现场。久而久之,她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天仙配》、《龙女》、《女驸马》等剧目里面的神情剧情、悦耳唱腔、漂亮服饰……令她向往。15岁中学毕业后,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加了当地黄梅戏剧团招生。通过考试录用后,被选送到合肥艺术学院深造。
1996年从学院毕业后,她正式走上了黄梅戏艺术的追求之路。当时,黄梅戏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她经常随剧团到当地剧场和周边省市县剧场演出,虽然出演的都是宫女、丫环、书童等之类的配角,但她乐此不疲。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不同形式的艺术门类出现,黄梅戏市场开始走向滑坡,此时,她已是主要配角了,但她更想演好戏,更想成为一名主角。可一想到戏曲的滑坡,受众群日益缩小,仅有的鲜花和掌声只属于几个主角,朱慧慧的心情便一下子沉重起来,她觉得自己的前途非常渺茫。
“小姑娘,你这个继母演的不错,我看好你,你是个好演员……”一次,朱慧慧演出后坐在车上休息,一位年过六旬的男观众走了过来,高兴地对她说。当时不到20岁的她,是第一次亲耳听到观众对她一个配角这么高的评价,她按耐不住内心激动,泪水差点从眼角上掉了下来。
从此,朱慧慧一改过去的那种错误认识,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钻研表演艺术上,还自考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女驸马》中的继母,《砂子岗》中的恶婆婆,《打豆腐》中的小六妻,《梁祝》中的师母娘,《五女拜寿》中的夏莲……她都认真反复研读这些剧目的剧本,深入掌握里面整体人物的构造,以及人物的心理,然后找出上述小角色的特点和定位,再通过自己的唱腔、身段和表演,将他们一个个准确刻画出来。“我认为,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最大的成就感,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能够把观众带入剧情,我在台上笑,观众就在台下笑;我在台上哭,观众就在台下擦眼泪。”
“黄梅戏舞台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舞台,我们参加每场演出,都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让观众满意”。出演每部戏,朱慧慧和同事都要从化妆、头饰、妆容、服装、道具等每一个环节上,提前进行一番精心准备,使自己身上做的每项“功课”都符合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同时还要在“手眼身法步”是否跟舞台的锣鼓节奏浑然一体上进行反复演练,确保每个细节上都能经得起观众的检验。
“只有做到真想、真看、真演、真表达,才能让自己入戏,也才能让观众入戏叫好。”“真看就是随着剧情的变化,使自己进入一种虚拟的场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但只有通过到位的表演,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是朱慧慧一直追求艺术进步的目标,她为此而努力着、拼搏着。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朱慧慧作为一名从事配角生涯十几年的老演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收获了无数观众的认可,而且收获了一项项殊荣,在参加安庆市“戏曲组”比赛和安庆市黄梅戏基本功大赛中,分别斩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主演的文南词大鼓《分界线》获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奖。去年,作为主创参加稀有剧种展演剧目《还钱》,荣获优秀传承剧目和传承人奖。
在全国戏曲整体萎缩的形势下,活跃在皖西南地区的黄梅戏,依然保持着一直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背后自然离不了无数个像朱慧慧一样钟情于黄梅戏事业传承和发展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辉文/图盛夏时节,记者慕名走进地处深山峻岭之中的刘畈乡栗树村黄鹤山,只见漫山桃园,硕果缀满枝头,呈现出一派喜庆的丰收景象。喜获丰收果满枝记者沿着蜿蜒的山道缓...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