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3700多人口的宿松县九姑乡九姑村,一提到年过七旬的孙凤保老人,全村男女老少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大家记得,无论是抢险救灾的队伍里,还是矛盾纠纷突发的现场;无论是特困家庭的门口,还是公益事业的人群中,总能看到身板硬朗、满面慈祥的他。
老人当过兵,肚里有点“墨水”,退伍后被安置到当地邮政局做邮递员。十几年前这位“老黄牛”从工作岗位退休,“退”但不能“休”,孙凤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全都被村民大事小事“栓牢”。退休之后的孙凤保既是“矛盾调解员”,又是“文明巡防员”、“群众宣传员”、“乡风教导员”。
“吃四两肉也要认得秤”这是宿松俚语,意思是占了别人好处要明白;“粑上粘的饭”同样是宿松俚语,意思是利益共享,这样的口头禅在孙凤保口中经常出现,也是他处理民间矛盾与纠纷的最朴实的法宝。孙凤保总结出化解邻里纠纷的很多“秘籍”,解决基层问题非常奏效,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不仅利用自己威望与优势,更是“将心比心”,通常以当事人心理为突破口,采取“各个击破”的“一对一”调解法,对“闹事”一方进行教育施压。生活中很多村民因为文化教育程度的问题,拿大道理不管用,政府往往束手无策。一对叔侄因建房闹得不可开交。叔叔家建起一座三层楼房,侄子在隔壁也想做,因为农村一些旧思想、旧观念作祟,侄子六次下跪都没能让叔叔松口,孙凤保在自摆一桌酒菜,邀请双方当事人及村里的家族长辈到家里聚会。酒过三巡,苦口良言,讲述叔叔兄弟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艰辛的同胞情深,那个叔叔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当场表示同意侄子建房,并向长辈们保证今后善待侄儿,和谐相处。
这件事在村里震动很大,既破除了老年人思想里的迷信、改变了农村一些旧的不健康的乡风民俗,又让叔侄紧张关系和好如初。新的乡风和道德就这样一步一步发扬光大,老人欣慰地说:“乡亲称意我心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70多岁高龄的孙凤保老人主动加入建设大军,而且动员全家人亲力亲为,共累计向本村公益事业捐款4000多元,为建设篮球场募捐超万元。平日里村民有患病的,有残疾的,有生活艰难的,他都上门关心并帮助申请办理低保;山场失火时,他带头扑救,直到将火扑灭才离开;有老人患坐骨神经关节炎,发作起来不能行走,家里重活他都主动搭把手,帮忙挑水送米;村民子女在外工作,他平日里帮着照应生活,带着去看病还垫付药费;有村民不幸遭遇车祸受伤,他跑前跑后帮助就医索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至贤之德可化乡风。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大富大贵的显赫,孙凤保老人只是用他一辈子的平凡而默默的坚持,修身齐家的不懈努力,春风化雨,驰而不息,让九姑村成为了一个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和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新农村。
新闻推荐
为提高公务用车驾驶人的交通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今年以来,宿松县相关部门强化对公务用车驾驶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树立公务用车驾驶人形象。该县公务用车驾驶人职业道德教育从践...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