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华
人教版高一教材,对《孔雀东南飞》(下称《孔》诗)一文中的“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的注解是: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
窃以为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和探讨。
因为《孔》诗体裁属汉乐府诗。史载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之为乐府诗。秦亡,乐府废弛,汉武帝时得以重建,乐府诗发展至东汉建安年间,已有数百年历史,《孔》诗更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甚至与《木兰辞》共享“乐府双璧”之美誉。这等千古名篇,对不明所以之处,若仅以“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来解释,似乎较难令人信服。
而且,汉乐府诗的内容大多来自民间传唱的歌谣,是以语言通俗明了,读来朗朗上口,如《陌上桑》《长歌行》《木兰辞》等诗里几乎没有一句生僻拗口、模棱两可的话语,《孔》诗语言接近口语,通篇朴素易懂,更无莫名间杂几句深奥难懂词句的道理和必要。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让人疑窦丛生的诗句呢?其实,如果熟察了《孔》诗故事发生地的民俗特色,解读的难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媒人去数日”中的“媒人”是指县令派来向兰芝求亲的媒人,因前文交待了:“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而“寻遣丞请还”中的“遣丞”是指太守派来求亲的媒人,这从后文“主簿通语言,遣丞为媒人”一句可以得到印证。
“遣丞”中的“丞”是太守属下小官,应该也是庐江郡(今安徽省潜山市)本地人,因为焦刘故事就发生在庐江郡(主人公焦刘皆是今潜山、怀宁一带人氏)。而潜怀乡间又有句民谚:抬头嫁女,低头寻媳妇。但凡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必会对女方家长说上很多言过其实的奉承话,比如“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就是“遣丞”奉承兰芝母亲的话,意思是说你家这个叫兰芝的女儿,出身于名门望族啊!当然我们也能从中推测出,兰芝父亲生前很可能也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吏,否则媒人说兰芝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岂不是空口白话?奉承别人也讲究个适度,无中生有只会惹人难堪,这一点作为本地人的“遣丞”最是拿捏得准。
媒人一贯油腔滑调,两边讨好,太守的媒人奉承完女方,转而又夸耀起男方来了:“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夸完男方小伙,接着又解释起他来求亲的经过:“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太守是一郡长官,位尊权重,“遣丞”只是个跑腿的芝麻官,所以“遣丞”接到当媒人的这份差事,皆是通过“主簿”来传达的。
该说的都说了,“遣丞”就不再绕弯子,于是痛痛快快交代了男方家长的态度:“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直说了吧,我们太守家有这么个优秀俊逸的儿子,因为想和你家结亲,才派我来贵府做媒人的)不难看出,“遣丞”的话很有几分盛气凌人、志在必得的味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说有兰家女……故遣来贵门”这段话,就是“遣丞”(太守媒人)与兰芝母亲交谈和求亲的全过程,但两人的交流方式却又不是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而是由《孔》诗的作者以第三人称来代为陈述的。作者在叙述的时候,用了倒叙手法,把“寻遣丞请还”这个结果放在了前面,意思是:县令派来的媒人走了不几天,太守委托来的媒人就和兰芝母亲谈好了兰芝和太守第五子的婚事,于是谦恭地请求回到太守府,向太守汇报他前来求亲的经过。这与后文中的“媒人下床去”“还部白府君”正好前后照应。理解了这些,回头再看《孔》诗,全文通俗流畅,哪还有什么文字脱漏或错误之说呢?
因为“遣丞”是个潜山土著,言语上带有浓厚的地方风俗特点,而他求亲的话语又是由作者代为叙述的,所以千百年来,许多不明就里的读者才会看得一头雾水。
解读古诗名著,熟知故事发生地的民风民俗及语言特点,该是何等必要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随着春节临近,安庆市的潜山、宿松等地开始启动免费大巴“接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活动,拉开了“春风行动”大幕。1月2日...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