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潜山新闻 > 正文

实物档案见证“段合肥”的合肥岁月

来源:合肥晚报 2017-11-30 20:51   https://www.yybnet.net/

○段祺瑞题写碑名的段佩墓碑,碑上字迹依然可辨

○村中还留有当年段家未完工的壕沟

○见证段祺瑞成长的古井

珍档 面世

说到民国风云人物段祺瑞,不少人都知道是我们合肥人,人称“段合肥”。据史料记载,段祺瑞叱咤政坛几十年,曾“三造共和”,有“六不总理”之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在合肥的生活经历。而在合肥高新区城西桥村,至今仍遗留着他早年生活的踪迹。一口老井、一处老宅遗址,特别是一块段祺瑞为祖父段佩题写碑名的青石墓碑,都一一见证了这位历史名人早年在合肥的成长轨迹。

迁居合肥,完成大婚

“据族谱记载,我们段家祖籍江西饶州,明代迁安徽,先落户英山县(时属安徽,今属湖北),到清初,九世祖段本泰由英山迁寿州(今寿县)南乡保义集。清道光年间,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杰又把全家迁到了六安太平集。”段里军,世居高新区三岗村民组,按辈分应该是段祺瑞的曾孙辈了。他的这段话也让我们了解到,段祺瑞出生地在六安而不是合肥,“六安太平集离当时肥西大潜山北的刘铭传家不远,段祺瑞祖父段佩早年与刘铭传是贩私盐的好伙伴,咸丰年间又同办了团练,后都编入了淮军。1865年,段祺瑞就出生于六安太平集祖居。”

据段里军介绍,段祺瑞出生后不久,段家又迁至离合肥城西40里的小蜀山南麓的大东郢置产居住,并在离合肥西门三十多里的大陶岗村买了一百多亩田地,定居下来。段祺瑞8岁时,段佩统“铭军”马队3营驻苏北宿迁,因爱长孙便将祺瑞带在身边读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少年段祺瑞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军营生活。1879年,段祺瑞15岁,祖父于宿迁防营去世,于是段祺瑞又回到了合肥。

段里军说,到合肥后,段祺瑞读书很是用功,除早晚祭拜祖父外,平时都书不离手。父亲见他如此,遂于附近找到了侯大卫村一所私塾就读。“不过此时段家已家道中落,段祺瑞的学膳费经常拖欠,到最后私塾先生甚至留下他的课桌椅作为学膳费。无奈之下他就停学不念。在17岁的时候,怀揣着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两千余里,投奔山东威海的族叔、淮军管带段从德,自此开始了军政生涯。”

虽然在合肥待的时间不长,但段祺瑞在合肥却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结婚。这又是为什么呢?

湖南学者段民安在其所著《段祺瑞传》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段祺瑞早在宿迁读书时,祖父段佩便给他定了娃娃亲。当时宿迁城内有一举人名吴懋伟,虽未做官,却在城里开了一间丝线店。段佩与其相聊甚欢,便给段祺瑞与吴氏女定了亲。段佩去世时,段祺瑞须孝期满三年后方能成婚。后段祺瑞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三年毕业后,派遣至旅顺修筑炮台。此时正值族人催婚,于是段祺瑞便借机告假回合肥完婚。“在他叔父段从武的操持下,段祺瑞与吴氏在合肥完婚,但婚礼办得极其简朴。段祺瑞因有三年多未告假还乡,假期有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内,段祺瑞常领着小弟段启勋、妻弟吴光新外出游玩。在合肥又留下了他的一段足迹。”段里军说。

几处遗迹“述说”的往事

在高新区城西桥村通往大道的两边,我们看到各有一块汉白玉雕的石头,上面雕有人物雕像。“这条路是以前合肥通往六安的唯一一条路。而段祺瑞当年的祖居屋就在这不远处。虽然现在已遗迹全无,但留下的这两块石头则是旧时的下马石,古代的大户人家,在大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暗示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尊敬。作为官员的段佩当然也不例外。” 城西桥村书记、市文物保护员汪瑞山告诉我们。

“除了这下马石,段家在我们这还留下了一口井。”汪瑞山带领我们来到位于城西桥村三岗村民组的一口老井旁。“当年,段佩携段祺瑞等一大家人迁居合肥时,为生活方便就开凿了这口井,距今至少有150年历史了,可以肯定段祺瑞在合肥生活的那些年都是吃着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古井很深,当时除了段家,四周的村民都来这里挑水用。”汪瑞山指着井口不远处一块方形的石头告诉我们,这石头就是当年村民挑水时放置扁担的。上面还可见一些凹凸之印,足以说明井的年代之久和用的人之多。是呀,这口老井虽然早已废弃不用了,周围也长满了杂草,但那斑驳的井沿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段家的历史,展现着段祺瑞在合肥生活、学习的片段……

据汪瑞山介绍,民国时期,虽然段祺瑞在政治上拥有极大势力,但段祺瑞在合肥并没有很多土地,这里的一些房产主要为其二弟段启辅所置。段启辅一直在家务农,乡人称“段二大人”。行走在村子里,汪瑞山指着一块地势明显比周围高的地段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就是段祺瑞二弟段启辅所建的段家圩子所在地。“段启辅的房子是在段家老宅的基础上建的,总共有二排,前面为18间草屋,是用于储存粮食等的仓库,后面有6间住房,两角还有亭子。” 村子里一位88岁的老人张绪成为我们回忆当年段启辅建的房子的情况,“为了抵御土匪侵袭,他们本准备按肥西圩堡的方式四面挖壕沟,家人由吊桥进出,形成封闭状态。但壕沟只挖了三面就停工了。因为当地有传言说是段家在挖壕沟时,挖出了红色的液体,以为是挖断了龙脉,所以不敢挖了。”

除了老井和老宅遗址,在今日的城西桥村,还有一件珍贵的实物档案,可以代表段祺瑞的根就在合肥。那就是一块较为完整的段祺瑞给祖父段佩手书的墓碑。发现碑石的合肥段氏后人段昌怀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就听说段佩葬在肥西小庙镇青龙村一处叫何家巷的地方,于是便多次和家人前去寻找。终于在2011年发现一户村民用来洗衣服的“青石板”上刻着些字。仔细一看才发现“青石板”上赫然写着“祖考讳佩段大公之墓”,而旁边则写着“孙祺瑞敬立”,立碑时间是1934年。

“六不总理”的合肥情

“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虽为军阀,但人格形象颇佳,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世人虽对段祺瑞这位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一直褒贬不一,但对于他为政清廉,不收受贿赂多有认同。在高新区城西桥村,我们就听到了几则这样的故事。

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总理时,其弟段启辅去找过他,想谋得一官半职,段祺瑞不愿利用特权为家人谋官,就让他回家。本想送点钱给弟弟带回家,无奈他自己也并无多余积蓄,因此临走时送了弟弟两个亲笔题字的灯笼,说若真无钱了,拿出灯笼应该能募些银子。许是兄弟同气,段启辅回来的路上也没挂上可以显示他身份不凡的灯笼,直到合肥境内,有人劝他把灯笼挂起来,于是过往的人们才知道他的身份。

还有一则就是段祺瑞与私塾先生交往的故事。话说当年段祺瑞在侯大卫村私塾学习时,这位侯先生乃贫富有别之人,他看到作为官宦子弟的段祺瑞就读,就增加学费。岂料自段佩去世后,段家便再不同往日。一年之期很快到了,父亲段从文却无力供段祺瑞再读,段祺瑞偷摸着去上学,却发现自己的条桌已被侯先生给“扣”了,无奈之下,段祺瑞只能辍学回家。

有意思的是,段祺瑞发迹后,生活窘困的侯先生还去找过他,十分抱歉自己当年曾经怠慢段祺瑞的行为。但是段祺瑞并没有很快接见他,只是对他极尽待客之道,直到侯先生自觉无趣,准备向段请辞时,段祺瑞接见了他,并笑着问他:“我那张桌子可还在了?”令侯先生羞愧难当。尽管段祺瑞如此说,但其实早已了解到侯先生的窘况,他已安排二弟段启辅替侯先生盖了房子。他说:“你回去吧,房子已经盖好了。”直到此,侯先生才知道当年的学生早已不计前嫌了……

一口老井、一处老宅遗址,一座亲书墓碑……的确,段祺瑞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但当我们寻访到这几处遗迹,亲眼看到段祺瑞为先祖题写的墓碑,亲耳听到他在合肥成长求学的旧闻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清癯的年轻人,从养人育文的这块沃土上一步步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央,叱咤风云几十年,仍不忘乡梓,满怀赤子之情。

吴宇婕 洪霖 郭娅 程堂义/文 曹蕾蕾/图

新闻推荐

潜山 坚守蓝天保卫战阵地

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潜山交警立足路面管理职能,持续重拳整治道路交通方面环保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黄标车、报废车上路行驶,强化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建材运输车、散装运料车抛洒扬尘的路...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丝瓜筋 储北平2017-11-27 11:55
戏曲文化进校园2017-11-24 09:26
猜你喜欢:
评论:(实物档案见证“段合肥”的合肥岁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