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文明的发源地。然而,农村环境脏乱差又一度是人们心头之痛,而垃圾、污水、旱厕正是农民家园的三道伤疤。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以来,潜山县以刮骨疗毒之决心为农村“整容”,通过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环境“变脸”农民生活变样
8月11日,笔者在痘姆乡仙驾村看到,溪水清澈见底,村头户尾干净整洁。“以前我们这也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但现在大不一样了”,村民老唐笑呵呵地说,“前段时间全省农村改厕工作现场会都来这里参观了呢。”
仙驾村委会主任陈根南介绍,村里每5至8户、20人以内设立一组可以分类的垃圾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每天还有人清扫公共区域的卫生。”硬件和服务跟上了,村民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变化,“现在要是有谁还随地扔垃圾,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天柱山镇茶庄村位于天柱山景区腹地,这里农村环境的变化更直接地影响到旅游业发展。“我们这里农家乐有70余户,大家普遍反映今年农家乐生意最为火爆。”村支部书记宋曰凯告诉笔者,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厕所革命的功劳。“以前这里许多农家乐都还是旱厕,一到这季节不但恶臭难闻,而且蚊虫肆虐,很不卫生。自7月份以来,农家乐厕所革了命,老板鼓了腰包。”
目前,潜山县建成2个垃圾处理场和1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所有村居都建了垃圾收集屋和垃圾池、配齐了垃圾桶,将于8月底之前清理完已排查出的1128个陈年垃圾分布点的垃圾;累计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5个;完成1400余户旱厕改造。
因地制宜推进尊重民意实施
“使用旱厕是农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旱厕改造难度可想而知。要大规模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潜山县住建局局长王先结感慨地说。
在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中,潜山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该县科学制定改厕计划,重点对不能纳入管网集中收集处置系统的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进行改造,同时根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厕模式。对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自然村逐步全面采用水冲式厕所,并集中收集处置、达标排放。其他自然村推广使用技术稳定的装配式三格化粪池等卫生厕所。在具体实施中,该县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进行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先行在“三线三边”等重点区域开展整治,重点突破,而后循序渐进。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是为了农民,也必须依靠农民。该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尊重和顺应农民意愿。“农民习惯使用旱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粪便施肥,因此我县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厕所,既卫生,又能让群众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有机肥料,更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该县美丽办负责人方跃介绍。
建立完善机制注重长效管护
“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一阵风”,在厕所改造中,黄铺镇黄铺村村民王大伯一开始有些疑虑,“没想到后来能坚持下来,现在我们这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了,而且还有人定期来检查维修呢。”为了保持农村厕所改造的效果,这里建立起了“农民-村委-乡镇”三方共同管护的长效机制。
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建好、改好固然难得,用好、守好更为不易。为了让天常蓝、地常绿、水常净,潜山县更加注重规划设计和长效管护,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维护、监督、考核机制。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中,该县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县域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县16个乡镇、186个村(居)全面建立农村环卫“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和“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年考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补;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参与管理维护,积极推动形成管收用并重、权责利一致的长效管理机制。朱礼普
新闻推荐
日前,安徽省农业博物馆收到世界纪录认证英国总部颁发的认证书,确认该馆收藏的一把古代农用除虫木梳刷新世界纪录,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梳。这把巨型“梳子”长3.03米,宽0.54米,重13.73公斤,竹木材质,保...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