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山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堪称“世界之宝”的东方晓鼠化石标本。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潜山发现的一种化石,有一对大门牙、退化的颊齿和可能具有雏形的“啮”的机能,其状酷似啮齿类。三十多年来,科学家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确认这种安徽古新世化石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因而将它命名为“东方晓鼠”。
科学家阐释其命名由来时说:“东方晓鼠的发现,对啮齿类的起源问题犹如东方旭日,朦胧欲晓了。”据考证,世界上哺乳动物种类四千余种,而以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就占两千八百余种,仅我国就有两百多种。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两个哺乳动物中至少有一个甚至一个半是鼠类。鼠从诞生至今,已在地球上生活了五六千万年,与人类二三百万年的历史相比较,“老鼠”之名确实“老”。正如科学家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鼠代表了哺乳动物成功的顶峰。
东方晓鼠化石极其珍贵。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据有关专家推测,大概10000只生物埋在地下,只有一只有可能保持下来,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化石,而且在万年以上才能形成。历经千难万险岁月沧桑的化石,埋藏在地层之中,绝大多数很难被发现,偶尔被人发现一只,尤其是完整的化石,极为罕见。潜山东方晓鼠化石,今天能被人们发掘出土重见天日,再经科学家研究后并给予命名,实在是沙里淘金来之不易。
根据已在潜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推断,该地在远古时代便是古生物的乐园。潜山为一处西北断、东南超的箕状盆地,在第三纪古新世早中期日照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天气炎热干燥,到晚期雨量增多,湿度有所改变。这时,形成了连片的沼泽地和间或的湖泊,使水域充足水流充沛,植物得以快速疯长,一时间草地莽莽,翠绿欲滴,灌木丛生,枝叶相连,树木参天,阴翳蔽日,大量古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休养生息。潜山安徽龟在湖泊和沼泽地里携子带孙任意遨游;安庆蜥等爬行动物三五成群嬉闹在林下草丛中;东方晓鼠等哺乳动物成群结队追逐于草地灌木丛中;另有一些较大动物如安徽双峰兽以及有蹄类动物也驰骋绿林间……这些动物或为朋友,或为仇敌,物竞天择,彼此消长。
后来地壳运动,洪水横溢,再后来河水干涸,地貌变迁,如此循环往复。那些平时疾走如飞的动物和在水中游弋自如的龟鳖等,由于不适应自然变化大量死亡,随之被沉积物掩埋于地下。但是,这些动物遗骸、壳甲、遗迹等,在地层内受到氧化、热力、压力等因素相互影响作用,有机体迅速分解腐化,终于挥发掉,其中无机物不易腐烂分解,反而和外界矿物质起交替作用,因而仍保持原来形状和结构,形成化石。
在潜山盆地里,脊椎动物化石遗存特别丰富,目前已发现2纲、12目、48种、13类,数百件标本,堪称华夏之冠。潜山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质史的某些空白,开拓了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新篇章,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古生物专家说:“潜山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
鼠与人联系紧密,总体有益有害,害多益少,但中国人不但在其前加一“老”字,而且还将其位列12属相之首。老鼠具有适应性强、食谱广泛、群体行为、新物反应、繁殖能力强和传播信息功能强等特点。从古至今,老鼠都保持着较小躯体,它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在野外许多大动物难以生存的环境,老鼠都可生存下来。老鼠的繁殖能力尤为惊人,“一公加一母,一年三百五”便是生动写照。
新闻推荐
□朱显亮
记者
叶潇在洪水肆虐之中,潜山黄泥镇活跃着一支党员突击队。这支突击队是自发形成的,在灾难面前,基层党员好...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