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潜山县财政专户收到国际民间组织挪威“路德会”折合人民币38.67万元的援助资金。这是该县改革开放以来接受的第一笔海外无偿援助资金。
这一年的3月16日至22日,应国家经贸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邀请,国际民间组织挪威“路德会”的专家一行三人对潜山县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笔者其时在县政府办公室供职,有幸参与其事。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当时的情景已经记得不那么准确了,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三位专家个子高高的,满脸络腮胡子,身穿牛仔休闲服,为人随和,很好相处,平时说话幽默直率,名字忘了,他们当时递给我的名片也不知放在何处,或许早就没有留存。陪同专家来潜山的有国家经贸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负责同志。他们来潜后,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工作,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专家组的考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进村入户,看得很仔细,记得很认真,有时还用流利的汉语与农民交谈。专家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水吼、黄柏、油坝、王河等地。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站到王河镇。王河,素有“舒席之乡”的美誉,竹席生产,历史悠久。1906年,这里生产的舒席在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奖,次年又在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奖。1957年,席农汪龙福被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所带的“龙凤呈祥”图案的舒席挂屏,受到朱德委员长的赞扬,这幅挂屏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王河竹席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倍受人们喜爱。那天,客人们来到席农家,妇女们坐在地上编织竹席,篾片在手中上下翻飞。对她们娴熟的手艺,专家赞不绝口。手摸着柔滑莹洁的竹席,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声“ok!ok!”他们详细了解席农的年收入,竹席的原料来自哪里,销路怎样……那时候,来潜的外宾很少,乡亲们更是没有看到过外国友人,专家组的到来,一下子成了当地“头号新闻”,大伙奔走相告,都来看“西洋景”,把考察点围成里三层外三层,有时连说话都听不清楚。尽管我们反复做工作,说这样的围观不礼貌,还是收效甚微。专家们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也善解人意,耸耸肩,表示理解,没有一丝的不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乡下用餐,东道主总是安排得很丰盛,专家们却不以为然,一再告诉我们“要从简”。每天匆匆吃过午饭,就往下一站赶,搞得我们这些习惯于午休的陪同人员很不适应,几天下来,对这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都抱怨“吃不消”。
考察结束,县领导邀请专家游览天柱山,他们回绝了主人的盛情。通过考察,最终确定了4个项目:扶植水吼1500户种植板栗、油坝1100户饲养种鸡种鸭、黄柏500户流水养鱼、王河450户发展舒席生产。
当时,《安庆日报》曾以“飘洋过海寻求友谊,挪威专家援潜助资”为题对此做了报道。同年4月4日的《老区建设报》、7月25日的省电台新闻节目先后采用了我撰写的这则新闻稿。
新闻推荐
有关部门:建议村民向县政府提出行政复议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