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安庆大地上,散落着多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其它古建筑相媲美。坐落于天柱山三祖寺的觉寂塔,便是安庆古塔之一,它在江淮地区颇有名气。
三祖寺位于天柱山下。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尤以梁武帝萧衍时最盛。梁武帝对佛教信仰甚笃,影响所及,沿江各地皆盛行佛教,僧寺众多。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咏正是此时盛况。三祖禅寺始建亦在此时。
相传高僧宝志,云游各地,来到天柱山,酷爱谷口凤形山的山光水色,意欲安禅弘法。云游方士白鹤道人,亦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拟建观传道。两家争夺,一山岂能二主居?梁武帝闻奏,遂命二人各显灵通,以物识地,得者居之。白鹤道人即展开手中羽扇,口中念念有词,顷刻扇子化成白鹤,向凤形山飞来,落地而立。宝志当下挥动手中锡杖,投向凤形山。本来是白鹤先到,当听到锡杖飞声刺耳,昂头一望,正向自己打来,即起身飞到右边山岗上,锡杖稳稳当当地插在地上。宝志得此山,便住在石洞里习静参禅,时有潜邑隐士何氏三兄弟见状,遂将私宅奉献建刹。
觉寂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据潜山县志载:“前河南少尹李常任舒州别驾,访得达摩祖师三世僧璨之墓,启真仪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内。塔于唐肃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历七年,经御史大夫张延尝请额,得名觉寂塔。”
唐代兴建的觉寂塔,后毁于兵火,现塔为宋宣宗大中初年重建,但塔貌仍保持唐时风貌。此塔高10余丈,上下7层,层层皆有斗拱和环廊,出入相制,外旋中空,为国内罕见。塔的北面有石梯可上,四门相对,虚实相错,凭栏外眺,奇山秀水尽收眼底。
塔顶有一相轮高达1丈5尺,全以生铁铸成,既壮观,又可起避雷作用。轮分9节,上为葫芦铁圈,下为壶形宝瓶,中间5节如轮,轮上有一个宝瓶,承轮而立。底下还有个相轮反扣于塔顶之上,大大增强了相轮的稳定性,是艺术和建筑的巧妙结合。为了使相轮和宝塔连成一体,抗击风雪,古人还以一根斗粗的木柱穿立于塔的上部,以8根铁链拉向八方,挂上51个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正如诗人所赞:“风送铃声入云林,云随梵音上山巅。”这种奇特的造型和科学的方法,不管是从艺术家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家的角度来看,都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从汉字发展看,早期并无“塔”字。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
塔和寺,原本属于佛教建筑,都是伴随佛教的传入而被“中国化”了的佛教建筑。塔的开始,是作为尊存佛的遗物和供人敬佛结缘而存在的,后来这样的意义逐渐淡化,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而进入世俗文化行列,或供登高临远,或作船行航标,或为“笔锋兴文”,或谓“镇妖驱邪”,也有的纯属点缀山水风景……而寺呢,似乎一直都在持守着千古一贯的特定功能:礼佛和布教。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佛、布教的陈设与程式有所变化而已。
觉寂塔,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一代代从脚下走过的人们,欣赏着天柱山下每一处的变化。
(题图:霍建明)
新闻推荐
法律援助的几个常识法律援助是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依法获得的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单纯认为自己属于经济困难群体就可以申请法律...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