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新学期开学已过去一周时间,潜山县黄泥镇的小晴(化名)仍然呆在家中,为该去哪上学发愁。类似的孩子还有10多人,他们都是七年级新生,打算转往县城的潜山四中就读,但遭到黄泥中学的强烈反对,难以成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在当地,农村生源流失已成常态,农村学校陷入困局,城乡生源矛盾日益尖锐。
农村娃转学进城受阻
“黄泥不想去,潜山四中不敢收”,小晴父亲介绍说,孩子现在无学可上。
小晴家住黄泥镇胜利村,按照学区划分,今年应该到黄泥中学就读七年级。其父说他觉得黄泥中学教学水平难比县城,因此想让孩子转学。
在黄泥镇,今年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中,共有30多位家长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想把孩子转往潜山四中。 9月3日,30多个孩子一起参加了潜山四中组织的考试,考试进行到一半时,有人进考场没收了他们的试卷。潜山四中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是我们不收孩子,是黄泥中学向县教育局作了反映,不让我们收。现在中小学都实行电子学籍,黄泥中学不肯出具证明,我们便无法为学生注册学籍。 ”
农村校不放行有苦衷
那么,黄泥中学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进城读书?
该校校长孔小安介绍说,由于家长们认为学校前几年教育水平不理想,都热衷于给孩子择校,家庭条件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基本转进了县城学校,每年要走四五十个孩子。据统计,黄泥镇现有初中生源900多人,在黄泥中学建学籍的有886人,但目前在该中学就读的只有600多人,200多个孩子进了城。全镇小学今年同样流失了100多个孩子。
“大规模生源流失给农村学校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孔小安解释说:一是造成学校新建设施闲置浪费。二是给农村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更关键的是,造成学校经费困难。如今,教育经费按学生拨付,生源不足必然导致经费越来越少,学校越发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去年,孔小安担任黄泥中学校长,开始积极着手稳住当地生源:今年中考过后,学校花“巨资”在县电视台对中考情况进行滚动宣传,同时派出12名老师分成4个小组,把全镇170多名新生入学通知书逐个送到家长手中。即便如此,今年新学期开学前,还是有30多个孩子准备前往潜山四中就读。
9月2日,孔小安和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了面对面对话,恳请他们支持家乡教育。同时,向县教育局反映,认为潜山四中抢占生源,违反了义务教育“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规定。随后,该县教育局出面协调,要求潜山四中遵循规定。
学校和家长仍在僵持
家长们缘何坚决要让孩子转学呢? 9月7日,记者走进黄泥中学,寻求答案。
记者发现,该校仅有的一栋教学楼是1998年和2001年分批建成的,综合楼建于1996年,已是D类危房;去年,孔小安多方奔走,建成了一条300米的跑道,但至今没有钱铺塑胶。操场上,四个篮球架锈迹斑斑,甚至长满了蒿草……今年,学校新增了4名教师,而在此之前长达八年的间里,该校一直没有增加过新教师,靠聘请代课教师维持。相反,每年都有优秀教师调到城区,去年有3名老师进了城,今年又有一名年轻老师考进了县城中学。
“好教师进了城,好学生也进了城,我们还能拿什么和城里学校比? ”孔小安谈到学校教学质量时十分无奈。家长们当然也看到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潜山四中今年参加中考的601人中有490多人达到普高线,这对家长的诱惑不言而喻。
僵持下,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15名孩子回到了黄泥中学就读,但小晴和其他10余名孩子仍在等待。采访中,小晴父亲连连诘问:“难道农村孩子就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难道我们就该上条件差的学校? ”
本报记者张玉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位于潜山县天柱山下的大王山村民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路子:日前,他们抱团成立的“休闲农业合作社”直接参与当地的景区建设,农民出资或拿山场、房屋入股分红,这在安徽省尚属首次,对推动...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