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青阳山 ○京福高铁呼啸而过 ○保存完好的石牯牛 ○青阳小学旧址□谢强罗峰本刊记者赵杰
肥东长临河镇有个青阳村,顾名思义,村庄倚青阳山而靠,以山得名。
一代代青阳人勤劳善良,京福高铁穿村而过,给青阳山不断吹来文明新风,长临河高铁站位于青阳山附近,让青阳山与外面的世界“一线相牵”,朝发夕至,青阳人有了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山脚下,青阳小学虽已废弃,但走在其中,青砖绿瓦间,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学风文风,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听到学童们散学后的嬉笑追逐声。风声渐起,一曲长桥,呼啸而过的高铁,给远方曾经在青阳山下嬉戏的学友们带去了山的思念。
回顾青阳村数百年历史,既有一段段文人墨客的佳话,更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元末进士出青阳
元朝大德年间,青阳山下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进士,名叫余阙,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省境内)。其父沙剌藏卜,曾在庐州府为官。余阙出生于其父庐州任所,但幼年丧父,后举家迁至青阳村。
据《肥东县志》记载,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考中进士,任泗州同知。他为官清正廉洁,不阿权贵。当朝宰相对其极为不满,将其上报的500余件案件奏章积压,拒不上呈。他愤而弃官归隐青阳村山麓,闭门授徒,奉养老母,萧然为寒士。余阙亲书楹联于青阳山房:“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他躬耕乡里,读史写志,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周济灾民,深为百姓爱戴。
青阳山房北坡有一块如耕牛的巨型白石,背依山冈,面向平川,曲身酣睡,世称“卧牛石”,当地也有人叫“石牯牛”。余阙常坐石牛背上读书吟诗。由于其高风亮节、乐善好施的精神为朝廷所闻,遂降旨起用。余阙入朝后官拜监察御史,入翰林为修撰,编撰辽、金、宋三史。
至1352年,余阙任淮南行省右丞。由于农民起义军兴起,余阙受命扼守安庆。他选择精兵,筑巢自守,耕稼于内,仅屯田即“得粮三万斛,用于军度而有余”。如此一来,孤城安庆坚守达6年之久。
1357年冬,义军陈友谅集结重兵围攻安庆。余阙亲自上阵浴血奋战,次年10月17日城陷,他自刎坠入濠西水塘之中,终年56岁,史称“元末死节之臣”。
明清两代,青阳山麓的官绅乡里,为表达对余阙“为政严明”、“洁如冰壶”的敬仰之情,对原18间青阳山房多次修葺,规模渐大,栋宇巍然。四方有识之士,慕名前去瞻仰者络绎不绝。清末,青阳山房屡遭兵焚,建筑物已毁,如今,仅有近千平方米的砖头瓦砾之地、一块“卧牛石”、一口被巨石覆盖的古井,作为历史的见证。
村里地标石牯牛
石牯牛坐落在青阳山北山尾,如今仍清晰可见。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它,甚至修了一圈围栏。
历史上有段神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石牯牛是一头牛,有头有尾,白天睡在原地不动就像真正的石头牛,到了夜间,就起身到附近百姓的田地里吃庄稼,给当地百姓的庄稼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甚至绝收。百姓想要收服他,可是总是失败,长此以往,使得当地百姓是叫苦不迭,遂到土地庙祈求上天帮助他们解除困境。土地神得知详细情况后,便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此事,玉皇大帝下令雷公老爷下凡,打掉牛头牛尾。从此以后,老百姓的庄稼再也没有受到破坏。
以前曾有村民在石牯牛上打一个炮眼,准备将石牯牛炸掉,用石牯牛上的石头来建房,被地方的政府和村民制止。一直以来,南来北往的家乡人,总是会把石牯牛作为路标,心里面记着家乡有个石牯牛,记着关于石牯牛上发生的神话传说以及点点滴滴。甚至有些海外游子在和家乡亲属通电话时,还时常问起石牯牛是否还在。
古井结缘沈万三
在青阳山南麓最高峰下方,有口石井,石井上方有一块十平方米的大石块,厚达60厘米。这口古井是在哪一年代建起的,当地人也说不清楚,传说元末进士余阙来到青阳村之后,将他的青阳书院建在这口井不远处,每当余阙读书之时,经常绕井而行,至累时,便依井而坐,小憩片刻。
到明朝年间,有传说大财主沈万三到此见到这口古井,非常喜欢,决定将这口古井修葺一番。据说当时沈万三是富可敌国,于是将这口古井的所有用具全部用黄金打造,就连挑水的水桶也是用黄金制成的。青阳村人为感谢沈万三,便给这口井起名“沈万三井”。
因为这口井在山麓之下,多有泉水注入,井水甘甜,所以周边的村民多在此用水。
新闻推荐
安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4班柯颖复兴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业精于勤,行成在劳》。当神农氏...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