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维护公共秩序,安庆市有不少单位的服务窗口旁都设置了“一米线”。然而,仍有市民缺乏保持公众距离的意识,线内排队现象较为普遍,“一米线”形同虚设。(《安庆晚报》3月20日)
不说“一米线”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人们的公德意识;也不说它像一把尺子,丈量着人们的文明程度,考验着人们的道德素质。仅从个人信息安全角度而言,“一米线”在现实生活中也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诸于实践。
然而有些遗憾,环顾一下周遭,“一米线”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有等同于无。这不仅仅是“一米线”的尴尬,更是让它等同于无的人的尴尬。这种尴尬投影到现实生活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个人信息安全上存在可能的隐患与泄露。
实质上,我们在某些公共场所设置“一米线”最初的动机,就是保护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距离产生美感,在这里一定的距离是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的手段。无论如何,当我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某种特定的操作而不得不输入相关信息时,如果其时身后正有一双窥视的眼睛,说什么心里也不舒服,总有着信息外露的担心。这种担心于实际生活中不是庸人自扰,是有着现实的教训的。
因此,在我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的语境下,重视“一米线”,让它在现实中落实到位,不再成为虚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还很迫切。如何让“一米线”得到足够的尊重,成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它需要我们每个个体内心里都要有相应的规则意识。“一米线”是公共场所设置的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作为个体当自觉守住这条线,从足下做起,不逾规不越线。另一方面本着尊重个人隐私的原则,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当自觉远离他人,让他人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从容地处理个人事务。除此,作为公共场所,也当加强对所设置的“一米线”的维护与引导。以医院为例,在人们排队时,维护秩序的安保人员,有义务有责任提醒人们遵守“一米线”的规则。万事开头难,而当我们通过一定途径的引导,对规则内化于心,习以为常时,一切也就成为了行为的自觉与生活的习惯。
“一米线”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线。尊重个人信息安全,就不得不尊重“一米线”,并让它落地生根,扎根于我们的内心,从而成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一道屏障。
新闻推荐
3月27日,迎江区一幼儿园负责人和家长代表陪同孩子们共同进餐。徐勇进方迪摄本报讯(方迪记者项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