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进入实质性修缮阶段,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也被提上日程,在高楼叠起、城市外延不断扩大的同时,重塑古城记忆开始被纳入城市规划中。
城市大拆大建中,古城记忆渐行渐远,年轻人知之甚少,只有老一辈人还留有印象。于是,72岁的退休工程师方崇贵拿起了钢笔,凭着记忆,开始画那些消失了的老建筑,用自己的方式留下古城旧影。
“鸭儿塘湖心亭,这是我画的第一幅画。”12月18日,方崇贵拎着布袋出现在了记者面前,坐定后,他便拿出一摞稿纸,向记者展示起了他的“老城旧影”系列画作。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钢笔画,画面中间是一座四角飞檐的亭子,亭子立于湖中,岸边是石条路,还缀了些花草、树木,画面左边是文字注解。
“你别看才寥寥数笔,我画了半年呢,得反复推敲。这是城堡式的建筑,砖木结构,做工精巧,简瓦、四角飞檐,远远立于湖中,亭亭玉立。”方崇贵指着画说,过去老城唯一称得上风景的,只有城西的鸭儿塘。鸭儿塘状如戏水之鸭,头南尾北,形象生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处还建有公园。可惜的是,1972年安庆石化厂破土动工,鸭儿塘被圈为厂区,短短两年便被填平了。
画作一张张翻过,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杨家塘,它出名就在于,塘中另掘有一口古井,绛红色麻石条垒砌的井台,一直伸到水面中间;井水略高于塘水,清澈透亮,比塘水的水质更好。塘边栽的有女贞,有白杨,当时很偏僻,但我喜欢去那玩。十几年前,老民居改造,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往里倒,杨家塘变成了一口臭塘,后来塘就被填了。
这是胡玉美酱园大二郎巷办公楼,离我家只隔了3户人家,建于1898年左右,该楼坐北朝南,二层,系砖木结构,条石基础,外墙青砖白缝到顶,窗台、窗过梁,门拱、门边框均为型石,砖磨檐口,马头防火墙,应用小式瓦顶、板瓦、滴水,属徽派风格建筑。四牌楼的胡玉美总店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后因生意红火,便在临街兴建此楼,与总店作坊相连。本建筑在晚清、民国乃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还是独领风骚的,1991年老城改造时被拆除。
这是市政街上的御碑,就在劝业场南面临街的转弯处,3米高,2.5米宽,旁边还有口水井,直接通长江的。我小时候还爬到御碑上面睡过觉,可惜啊,御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被毁了;在吴樾街上,还有吴樾纪念碑,高约6米,汉白玉材质,碑上镌刻有碑文,四周有铁链护栏,看起来非常庄严肃穆。纪念碑的北侧就是安庆民众剧院,西边是吴樾菜市场,上世纪80年代,安庆迎来大规模的房屋拆迁改造,纪念碑也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
一支笔留下古城旧影
在方崇贵笔下流淌出来的,还有菜花亭、刘麻子刀剪铺、安庆电灯厂、省议会……这些都是他曾经见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老建筑。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我热爱安庆,这些老建筑就像是刻在了我脑海里,我必须要把它们画出来,让现在的人看到。”方崇贵出生在1947年,他在四牌楼街口住到1991年才搬走,对古城的一切非常熟悉。而对建筑格外敏感,则缘于他所学的专业。
“我是在安庆建筑工程学校学的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在建筑公司待了10年,后调到华茂做甲方代表,职称是工程师。”方崇贵说,他的业余爱好是研究安庆的历史文化,2004年他写了《趣谈宜城街道史话拾零》,把安庆的整个城廓以及里面的文化产量都写得清清楚楚。后来他的这篇文章被民进会作为资料编进了报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案中。之后,他便开始用钢笔画“老城旧影”系列,希望能留下更多古城记忆。
方崇贵告诉记者,一幅画他至少得花两三个月时间,灵感来了就画几笔,为防止记忆有偏差,有时候还会去现场看看位置对不对。
“他画胡玉美办公楼的时候还来找我问了许多情况,后来他拿画来,我一看,是真的很像呢,简直是一模一样。”83岁的余竹琴是胡玉美的老员工,胡玉美办公楼后来作为职工宿舍,她在里面住了近30年。能得到老住户的肯定,这让方崇贵更有了继续画下去的动力。
聊完画作后,方崇贵又带记者看了他画的老建筑的旧址,他指着当年御碑的位置,描述水井的所在,以及周边的店铺,如广美中药铺、老吴家的自行车铺……甚至连周边种的女贞,他都记得。在他的记忆中,安庆城围不大,只有9里13步;钱牌楼60号是安庆武状元的府邸,劝业场背后有幢3层楼的建筑,是中苏友好大厦,往后一点是安庆工人俱乐部;从龙山路到一中红楼,是规模宏大的孔庙,进门有一池水塘,过塘有桥,紧接着是石人石马,后面就是红楼……寻着他的描述望去,古城,仿佛跃然眼前。
新闻推荐
董磊在高质量发展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围绕中心深入一线 锻炼新闻报道队伍
本报上海讯12月19日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磊在上海主持召开高质量发展宣传工作专题会议,部署上海经贸活动宣传报道...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