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个人信息泄露,市民张女士是一肚子苦水。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成了市民关心的问题。(《安庆晚报》6月28日)
个人信息泄露在现实生活中已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一项受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委托的调查显示,60%受访者遇到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问题,60%左右收到过垃圾短信,60%的受调核对象对当前个人信息呵护的现状暗示不满。个人隐私成为“公开的秘密”,其结果显而易见:轻则遭受恶意骚扰不断、令人防不胜防,重则直接危害到个人人身、财产等安全。长此以往,势必严重扰乱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
必须指出的是,个人信息除了公众自己知晓之外,在经济社会交往中,与之密切相联的政府部门、医疗单位、金融机构、商业网点等,都能第一时间获知和掌握这些信息。如果这些单位和部门没有扎紧“篱笆”,让“内鬼”在其中“兴风作浪”,势必会对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不可否认,在增强信息安全度方面,这几年也采取了媒体曝光、民事赔偿、行业监管等措施,但由于法律的缺失、监管的缺位,这种“滞后”的“被动”并不能完全控制信息被泄露的蔓延趋势。保护个人信息,固然需要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作战、多方“给力”,切实加大科技监管和打击力度,通过建立信息泄露源倒查机制、泄露个人信息资料追责机制、群众举报奖励机制等制度,不再让下游环节变得无序“失控”。但追根溯源,其首要的还应增强自我护卫意识。
事实上,个人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或不经意而泄密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市民务必要扎紧思想篱笆,练就“火眼金睛”,并不断将自己的“防卫攻略”版本升级下去。一方面,面对各式各样的“填单”务必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切莫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另一方面,要增强防范和“自卫”意识,妥善保管或处置标有个人信息的物品,切莫因为“举手之劳”的疏忽而给自己平增诸多麻烦,带来安全隐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徐志远)最近,市民张女士路过开发区湖心北路和菱湖北路交叉口报业大厦门口时,惊喜地发现,6月中旬,她向晚报...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