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农场
优质课比赛
七彩课程
爱国教育
通讯员梁劲松
播种希望,梦想在劳动中扬帆
有一种美,是泥土的沁人芳香;有一种美,是生命拔节的声响。位于安庆西郊的皖河农场,南依千年皖河,北傍万里长江,她聚水之灵,因水而生,宛如水中一块晶莹的绿翡翠,大观区皖河中心学校就坐落于此。由于农场人多地少,大部分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老人们对孩子都比较娇惯,很少会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在家中,孩子们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少爷”“小公主”了。由此也造成学生们在学校里不积极参加班级和校园劳动活动,遇到大扫除则是能躲就躲,摊派上任务也是敷衍了事。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不爱劳动,更甭提主动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分担家务了。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2014年秋天学校结合农场的地域特色,利用地域优势,开辟了一块劳动教育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学校邀请农业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从开垦之初,老师就带领学生拔草、捡石块、松土。校外基地一年四季种植十多种常见蔬菜和农作物。孩子们从播种开始,自己种、自己挖、自己摘,全程亲历农作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成长过程。学校还聘请农业专家开设农业讲座,为孩子们讲授农学小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观校园周边农业大户的种植基地,了解、学习更多农业知识。
劳动实践基地自2014年开办以来,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2016年暑假,学校以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为依托,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劳动与技术》,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印成册。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中年级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高年级段则在之前培养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农业知识。2016年秋季开学伊始,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上,学生们爱不释手。学校将《劳动与技术》纳入到课程之中,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劳技课。要求授课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撰写教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在学习劳动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017年9月份,张慧平老师执教的《包饺子》在大观区小学综合实践课赛中脱颖而出,并代表大观区参加市级实践活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包饺子》一课便是选自学校校本教材中年级段的《小小厨神》单元。
近年来,学校少先队坚持开展“皖河校园美不美、全靠你我动动手”的主题实践活动。幼嫩的花苗栽种之后,各班级“领养”属于自己的责任园。浇水、施肥、看护、制作护绿小标牌、编写护绿小标语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管理的场地,也培养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和主动劳动的意识。
除了校外实践基地、校本课程以及责任园以外,学校还坚持每天的晨扫、保洁制度。从教室到环境卫生区,各年级每天负责校园卫生管理。学校号召学生多弯弯腰、多伸伸手,老师们也以身示范,每个人都是校园的主人,都是校园卫生的责任人。
学校经常开展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和实践活动。2017年“五一节”前夕,六年级开展“小小厨神”的活动,师生们一起拍蒜泥、切黄瓜、包饺子,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一二年级开展“我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三四年级同学则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活动,将学校劳动延伸到家庭中,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多数学生在家务劳动方面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当学生把煮熟的饺子送到办公室让老师们品尝;当孩子们仰着灿烂的笑脸吃着自己做出的菜肴;当他们自觉拾起地上纸屑;当他们拿起剪刀剪去绿植的枯枝,拿起洒水壶为班级绿植浇水;当他们经老师指导在田间开心地劳作;当他们在家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始到学会做其它家务,不经意间,爱劳动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植在孩子们心田。
立德树人,成长在劳动中拔节
“谨庠序之教”,严谨治学是皖河中心学校的教育传统。漫步校园,随处可感受到的都是“严谨”和“勤勉”。黑板上,或娟秀或大气的粉板字无不端正规整;办公桌上,学生作业本叠放齐整。清晨,校长何瑛上上下下清扫楼道浮尘;各班班主任里里外外擦拭教室讲台门窗;学生们花坛边、菜地旁猫着腰,或拔草或浇水,成为校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大课间上,师生们在绿茵场跑步、踢毽子、丢沙包,跳绳;每周五的教学研修沙龙,智慧碰撞、观点交锋,老师们激昂陈辞享受着探寻的幸福和畅快。
“孔融让梨”的礼、“黄香温席”的孝、“牛角挂书”的勤、“曾子杀彘”的信以及“劳动之本”的系列古诗文,绘于围墙,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室,每一个角落都润泽着幼小的心田。校园内,眼过之处,劳动育人的标语随处可见。一个个精神符号是学校“以德治校”管理理念的表达,是“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具体折射。教学楼区,学生劳动作品令人流连忘返。班级劳动文化布置,图书角、黑板报、班级绿植营造浓郁学习氛围。从老师们的“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进家庭”到“义务送教进社区”;从学生们“护绿行动”到“关爱母亲河”,从“手拉手、心连心”到“我为身边雷锋点个赞”……诚实、守信、友善、责任,一粒粒德育的种子无声的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皖河中心学校校长何瑛一直主张“成人即成功、成长即成功、成才即成功”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始终恪守儿童立场,维护儿童利益,关切儿童成长,不务虚功,不求虚名。
在今年3月份的开学典礼上,该校表彰了“校园劳动之星”,开展“我为校园添份绿”活动。每天的早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让经典在学生心中扎根;4月份,结合传统节日,少先队开展清明节系列祭奠活动,组织学生“网上缅怀先烈”活动。4月底,开展“劳动成就幸福人生”艺术节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综艺节目;5月份开展“劳动最光荣”手抄报、黑板报评比;6月份组织策划庆祝六一活动,举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9月份开学典礼活动,召开了劳动特色创建教师学生家长动员大会,表彰“校园十星”;10月份少先队开展了“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系列活动,组织队员参加了“向国旗敬礼”活动和全场小学体运会;11月份开展“劳动最光荣”讲故事比赛;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加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12月份准备组织学生社团参加大观区中小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举行庆元旦暨劳动特色创建汇报演出……
在皖河中心学校,所有的活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老师只在旁提供必要的协助。无论是个人作品还是班级作品,孩子们或独立完成,或分工协作,最后都交上了令众人满意的答卷。
在各类征文、演讲比赛中,该校学生积极参加,并获得较好成绩。2016年底,四年级的劳动主题歌舞《摘果子》入选安庆市“春满桃园”春晚。2017年5月,《采蘑菇的小姑娘》参与了大观区“庆六一”素质教育成果展演暨“美德少年”表彰活动演出。2016年、2017年大观区足球联赛,皖河中心学校代表队男女组分别连续两年进入决赛并取得骄人成绩。2014年6月,马梦圆同学被评为“安庆市民族好少年”并获“国家宋庆龄奖学金提名”;2015年10月,程欣萌同学被评为“安庆市优秀少先队员”;2016年6月读书社成员马佳璇参加安徽省第一届读书创作竞赛荣获省三等奖……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到大自然中去,到广袤的田野里去。”“喂马、砍柴、周游世界”,这肥沃深厚的农垦土壤,正是皖河中心学校劳动教育特色的魅力所在。
七彩课程,幸福在劳动中绽放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他说:“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让学生既劳力又劳心,学校开发了动手操作性强的七彩实践课程,为学生们提供本土化、个性化十足的实践活动平台。
皖河中心学校以校本教材《劳动与技术》为载体,不断丰富七彩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开设了11个兴趣社团。学生全员参与,学校每个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进行“七彩”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
手工班里,陈宗丽老师教学生用各种材料:纸、橡皮泥、废旧纸壳子、大米等做出各种好玩的物件;科技班里,张慧平老师总是能用常见的材料就能创造出惊喜。老师带着孩子们制作会飞的纸蝴蝶、搭建不会塌的纸桥、制作自己就会跑的纸青蛙,还用柠檬及小苏打自制“雪碧”;电脑班里,凌先红老师指导孩子们用鼠标作画,这里鼠标点一点,那里鼠标拖一拖,一幅好看的画便跃然于屏幕之上;象棋班里,落子无悔;乒乓球班上,抽削推拦;书法班上的一撇一捺;读书社里,一行一页……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学生们动手的同时,学会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劳动被赋予新的教育意义,既开发了大脑,又开启了心智。劳动是一个载体,以劳强体,以劳增知,以劳培智,这样劳动的理念就和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七彩课程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提高,自身潜能不仅得到挖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小农场,优秀在劳动中彰显
2015年,学校将劳动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社团管理,成立“开心小农场”俱乐部,学生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2016年元月,“开心小农场”参加了大观区中小学生社团评选,在全区的二十几个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观区优秀学生社团”的称号。
“开心小农场”俱乐部的开发和实施,是皖河中心学校结合农村现有资源的一种创新尝试。校外基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学生设计制作了标牌,将其分割成16块各种样式的菜地,每块菜地有责任班级。学校要求小农场要天天有人管,时时有人理,因此每到劳技课或课余间隙,学生们都会来此为菜园浇水松土捉虫,学生既体验耕作乐趣,了解种植知识,也学会了互助合作。
“水不要浇太多,会把菜苗淹坏的。”六年级的王梓晗煞有其事地说。“好累啊,不过很有意思,体验到了耕作的乐趣。”平整菜地的阮承睿用手擦拭额前的汗珠说。
负责管理小农场的陈声震老师认为,校园小农场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到劳作的辛苦,也能培养起他们的爱心。陈老师说,农场里的作物都是根据时令种植,作物成熟后一部分用在学校食堂,一部分会让学生带回家,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老师指导学生种植管理小农场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观察。通过亲身体验、亲手实践,学生们从开荒到播种,对种下去的作物进行跟踪观察,写观察日记,全程记录种子的发芽、幼苗的长叶、成株的开花、结果等情形。除了这些自然描述,学生也可以把劳动体会、劳动感受记录下来。
有的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栽下去的菜苗一个星期都没有什么变化,同桌笑话我,说我种的菜和我人一样,都不长。我有些生气,也有些沮丧。可是今天当我再去菜园里看它时,发现它居然窜高了不少,可把我乐坏了。看样子,种菜还是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只要按时按要求浇水、施肥,它一定会长起来的。我也像菜苗一样,个子不高也不用紧张。慢慢来,不挑食、坚持锻炼,总有长高的时候!”
“看着自己种下去菜慢慢长大,我真高兴。虽然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但它也是我的劳动成果。真想看到它快快成熟!”也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深深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但是劳动也是辛苦的。今天我在小农场上了一节课就累的不行,可是爸爸妈妈每天还要在田地里劳作一整天。他们真的太辛苦了。回家以后,我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他们多分担一些。”
“孩子在家经常帮助我做家务,而且知道关心大人了!”“自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后,我家孙子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吃饭的碗吃的干干净净,孩子自己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家长会上,大人们自豪地说着孩子们在家中的变化。
学校也把这些优秀的观察日记和劳动作文整理出来,汇编成册,供师生传阅。老师们把其中一些学生日记推荐到了学校红领巾小广播站,定期播出,大家一起分享。
校园小农场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培养了学生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劳动的能力和毅力。尤其对学生学会分享,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起着促进作用,为学生更深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怕苦不怕累,勤俭节约,团结协作,懂孝道、知感恩,坚韧拼搏的劳动精神,已然烙印在全校师生的工作中和学习上,形成鲜明的校园特色文化。“为孩子一生负责,为孩子人生奠基。”校长何瑛深情地说。润物无声,劳动教育像阳光一样洒满整个校园;潜心育人,皖河中心学校铸造了一个平实的育人梦想,扬起农村孩子起航的风帆。
新闻推荐
下一步,安庆市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困难老年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和服务质量,满足城乡经济困难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打造城区...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