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陈昌德是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08年他办起了一个养猪场,苦心经营让他获益。去年底,他在龙华村开辟了种养一体的生态产业基地。“猪倌”乡情报桑梓,致富不忘穷乡亲。如今,有2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生猪代养、务工就业、扶贫小额信贷分红等方式,享受着陈昌德为他们带来的脱贫红利。
8月6日,在陈昌德的合作社,记者眼前这个占地面积300亩,集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休闲垂钓、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已于去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
从2008年养猪起,多年的苦心经营,让陈昌德老养猪场厂的规模翻了一倍。2015年,陈昌德作为一名学员参加了区畜牧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概念在他的脑海中萌芽。2016年6月,陈昌德从白泽湖乡龙华村新冲组流转了300亩土地,开始动工建设新的农业产业基地。基地建设的虽初具成效,但也遇到了资金瓶颈。今年初,在龙华村两委的引导下,合作社成立了,龙华村21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92万元到合作社,为陈昌德的产业基地添了动力,而这21户贫困户每年也可享受合作社收益的最低保障分红。
“土地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解决了,还能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周边家里条件不太好的乡亲们脱贫增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陈昌德说。
贫困户杨上祥的妻子身体不好,父亲年过八旬,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一度十分拮据,2014年杨上祥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他每天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城里找事情做,路途遥远,来回不方便,工作还不稳定。合作社成立后,经过村里介绍,他被聘到合作社打工。在家门口务工,他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合作社,杨上祥家里的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杨上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合作社代养了四头生猪,每年每头猪有300元左右的收益,一年下来就是1200元;他自己也申请了区级特色种养特色奖补资金,四头代养的生猪每年能够享受到区里的财政补贴1200元;2017年,在龙华村扶贫干部引导下,他又申请了金融扶贫全额贴息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了合作社,这一项每年能够拿到3000元左右的最低保障分红;通过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也能挣到万把块钱。辅助以政策兜底,一家人每年能有近2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龙华村,还有27户贫困户像杨上祥一样,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生猪代养、特色种养奖补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分红、就业扶贫等方式,享受着合作社为他们带来的脱贫红利。
今年,龙华村还创新了脱贫方式,通过村集体入股企业分红,并将分红金量化后为贫困户配股,将股金作为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委托企业购买生猪,由企业代养,贫困户继续受益。
新闻推荐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近日,安庆市推出企业两化融合三年培育计划(2017-2019年),实施以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应用为载体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