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涛 本报通讯员 檀志扬
百年纺车: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日,记者在怀宁县石镜乡踏水村中心组汪金秀家里看到,她正在一台木制纺车上纺线。只见她一手持两股纱,把端头蘸水粘在锭杆上,一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持纱手的高度与锭杆高度相等时,两股纱就纺在了一起。
她一边放纱一边把手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线就稳稳地缠在锭杆上。然后,她持纱的那只手降回到与锭杆持平的高度,再开始纺下一段线……这样的操作要反复地进行无数次,才能纺完一条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当读到孟郊的《游子吟》,很多人都会想到母亲或祖母辈在昏黄煤油灯下劳作的情景。 “过去,在我们农村乡下,老粗布很常见。用传统的工艺,自家纺线,自家织成布,百分百纯棉。看上去很粗糙,但这种布透气、吸汗、柔软。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对往事记忆犹新。
纺车是手摇式的,主要由一个大转轮和一个小圆锭构成。汪金秀说,纺线是一种技术活,摇纺车和抻棉线时,两只手要紧密配合,纺车摇得匀称,棉线才能抻得细长。 “把抻长了的棉线缠到纺线锭子上的时候,摇纺车的速度应该渐渐慢下来,这样抻长了的棉线才能均匀地缠到锭子上。 ”
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日新月异。这种老纺车在农村已属罕见,可谓退出了历史舞台。
“纺车在我家保留有100多年,如今村民组会纺织的人不多了,大概还有10来位吧,她们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线纱纺好后,我就织成小背带,主要是做背孩子的肩带。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汪金秀希望老祖宗留下的这个物件和技艺能传下去,让年轻人过着幸福生活不要忘记苦日子。
百年红薯窖:当家的岁月,儿时的记忆
红薯窖,又称地窖子,或红薯洞。在踏水村中心组,目前还完好无损地留存着24个历经百年以上的红薯窑。
记者看到这些红薯窖一个挨着一个,统一编了号,每个深约3米。每个红薯窖,都是一个容得下成年人自由转动的圆形地洞,两壁各挖有一个脚蹬的小窝,供人上下。窖底下的向壁里,挖有一个高能蹲着、长能睡一个人的拐窑,以便存放红薯。
窖内的泥墙上显现着?头的印迹,黄土温润,泥土味扑鼻。窖口用砖或石条垒砌,上面压着水泥盖子,确保人畜不会轻易跌落下来,还能防止风雨侵蚀。
“那时候,家家户户栽种几分或一亩地左右的红薯。每到深秋,从地里刨回红薯,村民将带有伤痕的红薯拉到粉坊磨粉,留作干粉,漏粉条;对于光溜完整的红薯,则下到清理干净的红薯窖内,小心翼翼地贮存。红薯不能受冻,一旦受冻,难吃不说,还容易腐烂。在凛冽的冬天,地面上寒气逼人,而红薯窖里暖融融的。红薯处在适中的温度环境,既安全又保鲜,成为农家不用电的‘保温箱\’。 ”陈思能说,这些红薯窖已经修缮过,就是留给后人参观和纪念。
红薯,是那个年代村民一日三餐的主粮。红薯不像其它农作物受旱涝的影响大,它对土壤肥料的要求比较低,基本上年年丰收,这也是当年村民们热衷种红薯的原因之一。当漫山遍野的红薯收获后,除一部分削成红薯干晒干储存外,大部分都要放到红薯窖里保存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一年三季吃到新鲜可口的红薯。
“在我小时候,红薯窖一般建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院子里,乡亲们视其为粮罐子。圆形的红薯窖口比一般的井口稍大些,方便家人上下进出。为了保温、防止污水流入和安全考虑,平时红薯窖口都用一个木板盖得严严实实。 ”陈思能回忆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眼下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季红薯半年粮”的境况一去不复返。目前,种植红薯的农户越来越少,红薯窖也失去了原有的储存功能。不过,踏水村中心组的村民仍有人在种植红薯。他们把一时吃不完的红薯送到窖里储藏起来,以便后来随时吃随时拿。
百年石鼓:镇村之宝,再贵也不卖
在踏水村中心组陈三房老祠堂前,立有4个石鼓,每个石鼓重达400公斤左右,高约60厘米,上面刻有狮子图案。哪怕是外行人,一看石鼓的外表就知道是古物。
“这几个石鼓是我们村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镇村之宝。有一年,收购古董的人路过此处,提出购买石鼓,每个出价5万元,村民们都不同意卖。 ”记者在村中探访时,一睹奇石的风采,聆听历史典故。
据村里老人讲,这4个石鼓是该村晚清进士陈世镕家遗留下来的。古有“状元门前竖旗夹,进士门前立石鼓”的说法,门前立石鼓在封建社会时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体现。据记载,陈世镕26岁拔贡,29岁中举,48岁中进士。其房屋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摧毁,家中其他物品全部丢失,唯剩门前这4个石鼓,在诉说着家族的荣耀和历史的沧桑。
“这4个石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遭到一些破坏,但不严重。现在,当地村民自发筹建保护,自发守卫这些历史遗存。由于石鼓太重,只能露天搁置,任凭雨打日晒。可是200多年来,石鼓没有任何变化。 ”陈思能告诉记者,石鼓有吉祥、祈福、避邪的寓意,历代都是功名与权力的象征。村民们守护着石鼓,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乡村文化景观、乡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正在建设村级文化博物馆,注重文物、文化、文明在生产、生活、生态中的传承与发展,并努力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护文。 ”陈思能说。
新闻推荐
9月11日上午,在怀宁县城高河怀安河西侧,技术人员正在对东部城区用户供电专线工程10千伏河西开闭所进行送电前的检测调...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