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人们在街头购买月饼(资料图片)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司从南京移到安庆城,安庆成为安徽省会,巡抚部院、按察使司、学宫、试院等相继而生。省内外商帮带着家属也纷纷来到安庆设立会馆,开办商铺,进行商业贸易,安庆街市更为繁华昌盛。各地商帮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中秋节习俗也有差异。
各地的中秋习俗,随着在安庆城落户的外地人传播到安庆,渐渐流传开来,中秋节安庆的赏月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意蕴深厚。
中秋节之前广州、苏州、浙江等地月饼像潮水似的涌入安庆市场。本市四牌楼、西正街的糕点店全力应对,相应推出彩色商标,更新商品包装,在主要街道与城门旁张贴大幅广告推销月饼,为中秋节助兴。清朝末年,有的商家精心布置商店橱窗,装置巨型霓虹灯,陈设大月饼造型。大月饼重五十斤,分上下层,远望似小山。饼上以奶油点缀嫦娥奔月的美丽图案,招引顾客,还有“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及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并在街上拉红幅,摆摊设点,展示月饼的花色品种与风味。桂花、莲子、红菱、葱油以及生梨加杏仁粉、藕粉做馅的月饼,吃到嘴里,甜到心头。
安庆城西门外,清代从大新桥至同安门有条河街,近五里长。街巷纵横,长短不一,为石板或卵石铺面。沿河两岸是马头山墙的店铺、商号,飞檐斗拱,精雕镌刻,粮行、米行、棉花行、皮油行、竹木行等金字招牌相映生辉。为便于客货往来,河上架起七座小桥,以沿途街巷定名,如:大新桥、小新桥、女儿桥、月字桥、便民桥、广济桥、同安桥。中秋之夜,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月华皎洁。此时,商贾与商民、居民们站在桥上赏月,有的全家老少欢聚在一起看月亮、吃月饼、嗑瓜子,说嫦娥、道玉兔、话吴刚。文人墨客则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八月正是桂花遍地开的时节,女人们喜欢将桂花插在发髻上或佩戴胸前,有的就站在桥边自家栽的桂花树下赏月,也有的妇女上树采摘花朵。桂花树下铺着布单,接着纷纷扬扬的花瓣。民间传说,当年桂花采摘越多,来年桂花就会开得越多,如果老是让花瓣在枝头凋谢,月宫的吴刚误以为人们不喜欢桂花,来年就不会向人间撒得太多。妇女们把这些花瓣收集起来带回家,加上红糖拌和,泡制成桂花酒或做成糕饼馅。
一些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谈论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月宫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让嫦娥倍感孤独与寂寞。嫦娥后悔自己吃错了药,于是日夜思念人间,便让白兔日夜捣药,她准备吃了解药再返回人间来。在中秋节即将来临的前一天,嫦娥在梦中向丈夫倾诉懊悔,便招呼后羿:“平时我无法回人间与您同居,明日乃月圆之时,您用面粉做粑,做成圆月的形状,放在房屋的西北方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后羿按照嫦娥的吩咐去做了,果然嫦娥由月中飞来,夫妻得以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习俗,即由此而来。
中秋节安庆城赏月最热闹的地方,是江畔振风塔附近。振风塔气势雄伟,濒临长江,矗立在明代所建的迎江寺中。飞檐楼阁衬托着振风古塔,使它增添神秘的色彩。该塔在全国108座砖石结构的宝塔中高度居第二位,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美誉。振风塔周围有160个亮孔,昔日供点油灯,外糊油纸,任塔高风狂,灯火不灭。据《怀宁县志》载:“塔在迎江寺侧影入江,燃灯之夕,射彩如虹”,“塔影横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一景。
中秋月下观塔影的习俗在安庆一直流传至今。居住振风塔附近的老安庆人,在中秋之夜扶老携幼,坐在江堤上赏月观塔影。当一轮明月高悬天空,明晃晃的月光映照江面,像撒下一层亮晶晶的碎银随波逐流。塔影衬托着江中月,能隐约地看见月宫中嫦娥拂袖翩翩起舞的倩影,奇景变幻无穷,充满着神话色彩,令人心旷神怡。赏月的人们像观灯似的,有的举起照相机摄下这迷人的月景,有的租用停在岸边的小渔船,三五成群,划到江中,凭借着皎洁的月光边观塔影,边弹奏琵琶、月琴,吹响笛箫,吟诗奏乐助兴,发思古之幽情。
诗情画意也激起沿江渔民、船民们引吭高歌,阵阵民谣声此起彼伏。渔民坐在船头赏月,船头上摆着几个碟子,放上月饼、鲜果、黄豆、鸡冠花祭月。夜空中一轮明月,像圆圆的大银盘,散发着皎洁的月光。渔民一家老少谈笑风生。随后,他们驾着一只只木船,成群结队,向振风塔附近江面集中,为江岸上赏月的人群敲锣打鼓助兴,并高唱着民谣:“星光灿烂伴月亮,渔灯闪亮照风帆。双桨拍浪心花放,经网张开鱼满舱。”
此时,正逢明月当空,江上、岸边,人潮、江潮一片欢腾,乐曲齐鸣,歌声四起,充满着幸福、祥和的喜悦之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做好法律援助宣传工作,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法律援助,遇到涉法涉诉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高效的法律帮助,切实维...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