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檀志扬记者余菲菲)在怀宁县月山镇向荣村,有一对大学生“夫妻村医”,他们20年来走村串户,用平凡的坚守换来村民的健康。
立志行医
汪小海是土生土长的向荣村人,从小体弱多病,他立志要学医,要当一名医生为村民看病。1992年,通过勤奋学习,汪小海考取了安徽医药大学。1996年,20岁的汪小海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向荣村,背起药箱成为一名村医。同样从芜湖皖南医学院毕业的张月平经人介绍认识了汪小海,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两个年轻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从此,夫妻俩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山村里,用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卢老,气管炎好些了吗?家里窗户要经常打开通通风,让空气多流通,这样对身体有好处。”近日,汪小海、张月平再次来到村里贫困户卢义才家中,免费给他检查身体。“好多了,真感谢你们夫妻俩时常惦记着我,真的没得说。”卢义才高兴地说。
向荣村坐落在黄梅山脚下,2300多名村民居住在山的四周,有的人家还居住在海拔360米的山顶上。
在山区出诊,交通不便,行医十分困难。无论是入户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是出诊,汪小海、张月平总是骑着电瓶车绕村一圈,要花上大半天。早些年没有代步工具,他们从村卫生室出发,步行到一个偏远的村民小组随访,半天时间就没了。但夫妻俩从来不会因此而对病人有一丝怠慢,要是碰到危重病人,他们还会马上将病人送到医院救治。对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留守老人,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定期上门服务。面对突发急病的病人,就算是深更半夜,他们也是立刻背起背包出诊。
执着坚守
为能给村民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夫妻二人24小时值班,病人随叫随到。看病、诊断、开处方、配药、打针,只要不出诊,每天都能在村卫生室见到汪小海、张月平忙碌的身影。即便是在重要的春节,他们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村民们都说:“卫生室就是他们的家。”
又一次冬天晚上10点多钟,夫妻俩正在熟睡,突然电话声响了起来,是一个求助电话,卢庄组60岁村民王长流突然倒地休克,80岁的老母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急忙给汪小海打电话求助,而此时外面下着大雨,夫妻俩二话没说,立即起床,披上雨衣,冒着冷嗖嗖的风雨,骑车赶往患者家中,经诊断,王长流是胃出血,必须尽快送县医院救治,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汪小海立即叫来车辆,连夜送老人第一时间赶到县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使王长流转危为安。为此,王长流一家十分感动,夸他们夫妻是热心人,而他俩却笑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这对于患者可谓刻骨铭心。
医者仁心
如今,汪小海、张月平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夫妻医生”。20年从医生涯,他们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病,谁家有几个小孩、老人,都了然于胸。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夫妻俩在工作之余,买回医学书籍“充电”,还通过考试,分别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师,他们现在完全有条件到城市大医院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我们不想走。村里留守的基本是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离不开医生。看到乡亲们的困难得到解决时脸上那满足的笑,我们的心里会很满足。”汪小海和张月平说,作为乡村医生,虽然同班的同学在城市里上班,收入比自己高出许多,但是自己并不羡慕,“能为村民服务并被他们肯定我们觉得是一种荣幸,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自豪感,我们无怨无悔。”
2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汪小海和张月平夫妻每天奔走在乡村小路上,他们以“爱”行医,用“情”当药,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新闻推荐
怀宁贫困人口省外就医政府兜底。今年7月,怀宁县卫生计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怀宁县贫困人口省外就医自付合规医疗费用政府兜底保障实施方案》,明确贫困人口在省外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合规...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