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宁县平山镇鸣凤村,绿意盎然。宽敞整洁的水泥马路,整齐排列的新装路灯,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当记者来到鸣凤村时,眼前的景象很难与贫困村画上等号。曾经的贫困村正蝶变成了示范村。
然而,好山好水来之不易。“创新求变,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改变村集体经济,从此全村焕发生机,欣欣向荣”平山镇党委书记汪金生坦言。
“年初三月份召开的入股会议,根据会议的安排以及对大家的承诺,今天向大家兑现入股分红……”8月30日一大早,在平山镇鸣凤村村委会议室里,全村63户贫困户齐聚一堂,等着入股的蛋鸡养殖场进行股金分红。
“入股了300块钱,今天分红领到了800块钱,很高兴!”贫困户陈春霞看到记者直夸政策好。“以前家里3口人,没有男劳力,仅靠1.9亩田过活,生活特别困难,***后,我把帮扶资金和土地都入股了合作社,不仅变成股东,还有了分红,村里还免费提供200只鸡苗和饲料,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了解,今年3月初,鸣凤村利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5万元,与村里养殖场合作建设了2.5万平米的蛋鸡养殖基地,根据自愿原则,全村203户村民包括63户贫困户全部入股。
鸣凤村辖12个自然村庄,人口3737人,2014年,鸣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11户419人,村集体无水面、无林地、无山场等资源,也无其他资产,是典型的空壳村。“三变”改革焕发了生机,村民钱袋子鼓了,贫困人口降至23户,集体经济今年有望达到15万元。
在基层农村,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长期遏制经济发展,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愈发不协调。
如何才能让农村“沉睡”的经济“醒”过来,让农村这个源头活水真正“活”起来?
鸣凤村把破题放在了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上来,探索出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
按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订单帮扶、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该村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将扶贫资金提供给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并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使这些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均能享受到股金分红。
据养殖基地负责人范节发介绍,今年养殖基地共帮助贫困户代养蛋鸡6.1万只,鸡蛋的日均销售额可达到1万元。平山镇鸣凤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彭志宝:“我们将继续按照‘三变\’改革的有关要求,将所投入的项目资金量化到每个贫困户的头上。”
针对已脱贫的40户和未脱贫的23户贫困户,鸣凤村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对每户已落实的帮扶措施认真进行梳理,对能享受而未落实的措施列出清单,限时落实。
“‘三变\’模式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各类资本要素流动起来,农民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制度创新的激活效应集中凸显。”彭志宝说,鸣凤村以入股分红形式,成立“怀宁县平山镇程家种植业合作社”,把部分土地流转出来发展优质稻米加工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3万元以上。
“我们村的通组路全部硬化,进村道路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现在村民不仅有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还能安宽带上网呢!”村民郑水狗笑着说。
“三变”改革蝶变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鸣凤村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投资48.5万元的60kw光伏电站建起来了,实施了中储粮安庆直属库粮食收购项目和实施优质稻米加工项目,引来创办了安平沙场,盘活老村部门面房。
“鸣凤村将日常帮扶‘输血\’变为项目发展‘造血\’,有效发挥了资金的‘酵母效应\’,让群众获得可持续发展支撑。通过‘三变\’发展模式,基本消除了农村资源闲置浪费,破解了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和资金短缺问题,有效激活了‘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汪金生如是说。
新闻推荐
日前,怀宁县出台了《怀宁县2017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工业、现代农业部分)》,对县内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今年以来,为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怀宁县财政局积极行动,主动适应经济发...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