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光,字丽阳,生于1590年,祖籍怀宁县大丰乡大龙山南侧的把门山枣园,家庭较为富有,有良田及山地六担一斗,合计十六亩,另有草房四间、水塘三口。
当时,把门山一带的祟山峻岭中,活跃着以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几支家族,有吴、韩、汪、李等姓氏,大多数是从江西鄱阳湖附近以及湖北等地迁徙来此定居的族人。族与族之间,经常因打猎范围、游牧场所等,以野蛮的手段发生武斗,多次出现人员伤亡的惨状。
为解决族与族之间矛盾,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从江西鄱阳湖凤岡山迁移来的怀邑吴氏家族,从一世祖吴秉华起就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长子吴云高考入国子监,三房孙子吴希文中秀才。叔侄俩在把门山办起龙山私塾,以教书为业,对各家族后代进行文化启蒙。
韩一光七岁时,父亲将他送到龙山私塾求学,拜吴希文为师。吴希文发觉韩一光聪明好学,便重点培养,让他熟读孔孟之书,以致学有所成,经有所利。韩一光发愤图强,后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中秀才。接着,他进入安庆城山谷书院继续升造,乡试中举。明崇祯元年(1628),韩一光与怀宁举人刘若宰一道进京赶考,参加殿试。刘若宰中状元,授谕德职,充任崇祯帝的讲官(教师),韩一光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步入仕途。
韩一光离开把门山时,见恩师吴希文已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不能继续任教,便将家业十六亩田地无偿捐赠给吴希文夫妇养老,以报答恩师教导与培育之恩。这一善举,很快传到县署与安庆府。知府立即奏章朝廷,使崇祯帝对韩一光尊师重道有所了解,同时也为自己日后能够接近京官韩一光铺路搭桥。
此间,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后金军队的入侵,加上灾荒遍地,瘟疫蔓延,国家经济频临崩溃。特别是朝廷大臣之间党同伐异,太监魏忠贤结党营利,企图篡夺皇权,改朝换代,刚接手皇权的思宗朱由检(崇祯帝)陷入困境。崇祯元年(1628),18岁的朱由检为了坐稳皇位,掌管皇权,重整大明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清除锦衣卫提督田久耕、兵部尚书崔呈秀及朝廷内外的内阁、六部乃至四方总督、巡抚等。这时的崇祯帝手下急需得力的人才,他接到安庆知府的奏章,觉得韩一光清正廉洁,加上老师刘若宰向他推荐说韩一光守正不阿、风骨耸然,便对监察御史韩一光格外器重。
韩一光积极协助皇上与魏忠贤死党开展激烈的斗争。他明察秋毫,深入调查魏忠贤结党营私的罪行,向崇祯皇帝连上十疏,除其余党,深受崇祯皇帝的褒奖:“韩一光,雄文盖世,高韵照人,应运腾骧,首龙飞而擢对。服休展采,驾骆骤以抒华。尔乃坦直畅其襟期慷慨,克娴经济,日边鸿羽,俊骨可仪。”崇祯帝在对韩一光信任、赞赏的同时,对他的奏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崇祯元年十一月,韩一光上疏,直陈乱党横行,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但由于这样的奏疏仅是就事论事,不涉及具体的人,不明指谁人贪污、谁人受贿,崇祯帝一面表彰韩一光的忠诚和敢言,一方面却非要他指名道姓。韩一光知道一旦如实指名道姓,就要得罪一些人,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他深思熟虑之后,以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重,不惜个人的安危与得失,下定决心,指名道姓地揭发了一些乱党贪污腐败的罪行,也一举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韩一光敢于捅蚂蜂窝,使朝廷一些贪官惊慌失措,相互勾结攻击韩一光。他们捏造事实,纷纷向崇祯皇帝奏章,上书韩一光骄横自傲,目中无人,陷害良臣,应撤职查办。崇祯帝不加理睬,仍对韩一光加以保护。崇祯二年,崇祯皇帝“奉天敕命”,对韩一光进行奖赏,此诏令传送朝廷各部院,以及全国各县、州、府、巡抚。
1987年,安庆市发现崇祯皇帝奖赏韩一光的《敕命》。原件高8寸7分,长4尺2寸,为丝织品。前端织有“奉天敕命”四字,墨书33行,每行13个字,计429个字,损毁7个字,落款墨书“崇祯二年颁”五字。钤有“敕命之宝”、“广运之宝”。
《敕命》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昔天子之命使臣也,则歌□皇者华,深相劳苦。朕旁求俊人,以备驰驱,宁独使节是供,夫亦诹谋咨度。藉为国祯,而大庆诞敷,其何可后。尔行人司行人韩一光,雄文盖世。高韵照人……”
清朝康熙《安庆府志》和民国《怀宁县志》,以及1992年11月出版的《安徽人物大辞典》,都收录有韩一光的传略:由行人考授监察御史,时珰焰虽熄。二、三漏网者尚柄用,光廷叱之……出按蜀,为权贵人所惮,改浙江按察佥事,寻以参议备兵绍台,擢大参,移治兵济南,归里后隐于高淳之石臼湖,年八十有二卒。
据金杏村先生考证:明朝弘光元年(1645年),福王被虏后,南明一些有识之士,图谋复国,遂相率举义,高淳石臼湖为当时聚义地之一。时在高淳聚义的安徽志士有和州戴敬夫及子本孝、移孝;贵池刘城及子刘銮;桐城方尔止及怀宁韩一光等。不久,戴敬夫等牺牲,复国图谋遂告瓦解。这就是韩一光“石臼湖”归隐之缘由。
新闻推荐
小偷趁机逃跑时被大伙拦下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