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王文治先生于2013年5月31日在安庆逝世,心情非常沉痛。
王文治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从师学习京剧二胡演奏,创造性地把京剧演奏艺术运用到黄梅戏中,并编创了一系列黄梅戏旋律过门,改变了黄梅戏长期以来仅用锣鼓伴唱的演出形式,在黄梅戏音乐早期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鉴如此,我曾经用半个月时间采访了王文治先生,写了近万字的专访,刊入《中国黄梅戏》一书。2011年我接手编辑《黄梅戏艺术》杂志时,决定在封面发表王文治先生的近照,修改后的专访也同期发表。
1921年,王文治先生生于安庆市高花亭,8岁读私塾,10岁转到安庆高花亭小学读书。女老师曾育强在教音乐课时,发现王文治很有音乐天赋,就教他学五线谱,学钢琴。拜师后,王文治省吃俭用,买了一把低档的二胡,虽然拉不成调子,但却拉得出声。休息时,他就把自己交给了一束马尾、两根丝弦,并时不时地加入到京剧票友中,跟他们一起拉琴。不曾想,他的演奏技巧逐步提高。后来,他拜京剧琴师屠振亚为师,学习京剧伴奏。1945年,怀宁县的张光友、桂椿柏,安庆的桂月娥的黄梅调班子在安庆大观亭演出,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改变黄梅调只是清唱的状况,他们邀请王文治入班操琴。于是,王文治成了“用二胡给黄梅调伴奏”的第一人。
黄梅调一直是用锣鼓过门,许多演员开口前找不准“调子”。王文治觉得,根据演员张口时的调子临时把位太被动,他决心用旋律过门代替锣鼓过门。于是,著名的【平词】旋律过门诞生了。后来他又按照“二、四、六锤”的节奏形式,创造了彩腔旋律过门,并逐步创造了【平词起板】,以及【火工】、【八板】等过门。如今,这些过门旋律已成为整个黄梅戏音乐风格的组成部分流传下来。
黄梅戏始终采用的是老腔老调的方式,解放后,王文治学习了《白毛女》、《刘胡兰》等一批新歌剧,他坚定信心,一定将老戏作成曲子,使黄梅戏更好听,更丰富多彩。1952年他在《梁祝》“十八里相送”一场中全部采用【花腔对板】;“楼台会”一场则采用【平词对板】与【彩腔对板】相结合。这样,不但打破了传统唱法,而且恰当的运用了音乐“语言”,用音乐刻画了人物性格,使黄梅戏音乐更柔和,更好听了,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在给《白蛇传》作曲时,他在美的故事里糅进了“美”的音乐,好听的柔润的旋律倾泄而来,如小溪流泉,让人永不忘怀。“西湖山水还依旧”这段唱腔,当时在安庆风行一时。王文治先生对音乐处置天赋很高,他的曲子、演唱节奏、停顿、强弱不同的处理,都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境界。《天仙配》一场中七仙女唱的“我愿与你配成婚”。在“配”字之前设置了一个停顿,“配”字之后则要求演员作两次自由延长的小停顿。这一前一后的三处小小的停顿,立时将“村姑”七仙女羞涩的心理过程明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当年拍摄电影《天仙配》时,导演满意地说:“感情到了,情绪对了,曲调也美了。”经过严凤英、王少舫、王文治、时白林、方绍墀等许许多多黄梅戏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天仙配》一炮而红,长演不衰。
60岁的王文治退休后,被借用到安庆黄梅戏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针对学校缺乏教材的具体情况,用手中的笔将他几十年积累的音乐素材分门别类地编成教材。于是,《黄梅戏男女唱腔教材》、《黄梅戏艺术知识讲座》先后出现在讲台上,这两本教材造就了许许多多的黄梅戏演员。他83岁时才与学生们依依惜别……
我每次回安庆时,都到王老家中坐坐,并留下我的电话号码,告诉他如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打个电话就行。王老总是说,我身体很好,重事难事由儿女帮着做。还说,原来的单位领导对他很好,还帮他装修房子,并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王老90高龄并没闲着,他翻着桌上厚厚的一堆稿纸,告诉我,这是他近几年写的文章,他想抽空整理一下,拿出来发表。我大致看了一下“草稿”,觉得这些文章很有“想法”,答应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发表。没想到,相约如在昨天,王老却驾鹤西去。
遥看远方,我们用黄梅戏旋律为他送行:王老,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怀宁县公安局金拱派出所在暑期扎实开展了"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在这次专项行动中,民警冒着酷暑连续作战,努力做到“不放过一个隐患,不漏掉一个单位”,以确保排查...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