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民间私塾在安庆地区较为普及,不仅科举年代方兴未艾,即使在废科举、兴学校之后,仍有增无减。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安庆地区私塾共2800余所,学生31000余人,其中太湖县有私塾230余所,怀宁县有私塾300余所。
旧时私塾按设置方式可分为三类。一为团馆(邀馆),塾师委托亲友邀聚一二十名学生,由学生家长协商组馆,牵头学生家长称学东,学东与塾师实际为主雇关系,此馆遍及全区;二为门馆,有声望的学者在自家或公共词堂设馆,学生慕名上门求学,学生多达数十人乃至百人左右;三是为专馆,是乡绅、富商之家聘请有门面的老师来家坐馆,专教其子弟亲友。从学习程度上,私塾又有蒙馆与经馆之分,前者为初级阶段,后都为高级阶段。
私塾的蒙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教学以识字、习字为主,传统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昔时贤文》及《幼学故事琼林》等。习字初学“描红”、“印本”,再学“临贴”。经馆的学生则是读过三年蒙馆的青少年,教材用“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宋诗词等,都是每日开讲,学生逢三逢八试笔,多半写论文,偶尔也写记述文,平常还要写日记、学对联及诗词歌赋和音韵、珠算等。
民国初年(1912),由桐城籍新女性潘惠馨(字素清)在安庆城内专为贫民女子创办的私塾颇具规模。该私塾是利用原纯阳道院守备府遗址改建而成,命名为"素清贫民女子小学",每年招收贫民女子百余人免费学习。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任国民政府参议院院长林森亲笔题词“惠逮蓬门”,赠予该校24周年校庆。
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辛亥武昌首义战士、退休还乡的原民初武昌县首任知事、老同盟会员王伯雨(字云龙),在安庆孝子坊16号创办的经馆类私塾影响较大。该私塾原名私立民校,“七七事变”后,为寓《左会·僖22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之意,易名为“明教补习班”。全校常年有学生七八十人,除学习“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珠算等文化知识外,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时18年,为国家培养千余名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八旬的王伯雨停办私塾,出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和安庆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继续为人民奉献心力,直至1962年以87岁高龄病故。
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桐城罗岭蒙馆类私塾,在当地也久负盛名。该私塾是一位金姓老先生执教,当年学生中就有严鸿六(严凤英的小名)。严鸿六在这所私塾里学习三年,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为她后来成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因家境贫寒辍学,搭上了严云高黄梅戏班,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一举成名,把黄梅戏推向全国,受到世人的尊敬。
民国后期,安庆不少私塾虽打着国民学校招牌,但教材教法仍因袭旧制。
新闻推荐
近日,怀宁县三桥镇一王姓村民来电:我已年过半百,现在和老伴一起生活,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听人说政府对于像我这样的农村家庭每年有相应的扶助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希望记者能帮我咨...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