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右)在车间对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吴玉婷 本报记者 方盼亮 文/图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技工的精密操作,一层又一层7毫米厚的铝箔,在经过冷轧、箔扎、分切、热处理等程序后,被压成了只有0.095毫米的“纸”成品……在枞阳经开区安徽金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这样一片片薄薄的铝箔片彰显着该企业制铝技艺的精湛,也倾注着技术员曾文的满腔心血。
2014年,曾文辞去了在印度的轧制技术指导职务,来到位于枞阳县的安徽金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生产部经理。面对未知的旅程,满腹技艺的曾文未曾迟疑过,他有信心能在这片热土上取得突破。但万事开头难,他要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环境,更是车间员工对设备的不熟悉。
“当时,员工对于厂里新进的轧制设备完全不了解,很多人对铝箔怎么从7mm到0.095mm的制作原理都没弄懂。”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设备生产线又不断更新升级,如何让工人更好地融入、不被淘汰是刚来到枞阳的曾文常常思索的问题。从一线生产工人一路走过来的曾文深知好的引路人之于生产的重要性,于是他以此破题,奔波在生产车间每道工序上,对工人手把手地教,将自己12年的铝业经验倾囊相授。
但偌大的生产车间,光有技艺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曾文秉持着“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理念,制定标准,分区分块分程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质量检验的人只做质量检验的事,他们也必须要做到对这块了如指掌。有了规范的程序,力量就能集中,生产就能进入正轨。”曾文介绍道。
“多亏了师父的指导,让我从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到后来的略懂皮毛,再到现在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品质部相关负责人。”2014年与曾文同年进入金誉车间的刘何满很感激地称曾文为师父。在金誉,像这样的“徒弟”不止刘何满一个,6年来,曾文陆续为公司培养了近30名专业技术人员。
从“0”到“1”的突破,曾文一直在探索。除了将生产布局得有条不紊,他还醉心于研究优化轧制油工艺、轧辊磨削工艺、轧制工艺、精整工艺、热处理工艺、铸轧卷合金成分,向更多“卡脖子”的地方开刀。生产产品合格率也正是在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下,由以前不足90%升至现在的93%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准,实现产品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他通过调整现有设备版型控制系统和厚度控制系统相关程序及参数,使公司产能屡创新高,从2014年的年均24000吨到目前的60000吨以上;单吨成本逐年下降,从1700元降至如今的1500元以下,每年盈利400万元以上。
金誉高质量发展的风帆正扬,曾文也正迎着新挑战踏上新征程。如今,金誉即将进军动力电池铝箔领域,与传统的食品包装用、空调、印刷等领域所需的铝箔不同,锂电池用铝箔在性能上要求更高,尤其是动力电池,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具备更加过硬的本领。“这是我目前在研究攻克的项目,希望能尽己所能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曾文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闻旻王彬)连日来,枞阳县横埠镇把油菜、小麦等秸秆禁烧作为守护好“蓝天白云绿地”、落实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早安...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