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德正在电脑上查看农产品销售情况。
■ 本报记者 姜蕊 文/图
从带着憧憬和梦想走向大城市的打工仔到眷念家人回乡创业的青年,从人气较旺的小卖铺到顺应时代发展的电商服务站,已过迟暮之年的周春德回望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心生感慨,他在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时,没有骄傲自满,也不曾自怨自艾,而是凭借着勇气和决心积极阳光地继续前行。“做任何事都不应该轻言放弃,因为路就在我们脚下。”周春德坚决地说道。
打工三年 归乡创业
在枞阳县白柳镇古楼村的一处健身广场旁,有一间开了30多年的小店,从最初的小卖铺,到后来的商店,再到如今的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商服务站,这间规模不大的小商店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进化”,它没有被一次次时代大潮湮没,反而越挫越勇,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者。一切的背后,是商店老板周春德的汗水和努力。
几十年前,28岁的周春德和同村其他年轻人一样,抱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外出打工就业之路。三年时间里,他相继在全国多个城市打工,看到了繁华的花花世界,也挣了一些钱,但心底却总是空落落的,因为内心深处,他还惦念着远在家乡的亲人。“我要回家!”上世纪80年代,周春德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与离家时不同的是,家门口那条泥泞不堪的土路被拓宽了的砂石路所替代。村里还没有小卖铺,村民们缺啥,必须得奔波一个多小时去镇上购买。
主动“触电”应对“窘境”
“连我自己也没想到,那个决定竟一度让我成为村里最忙的人。”周春德口中的“决定”正是开办小卖铺,此举解决了周边村民购物难的窘境。“店铺不大,却在村里引起了大轰动,不仅本村人过来买东西,就连3公里外的别村人也跑来买。”回忆起当时的热闹场景,周春德至今仍记忆犹新,“顾客前来购物都要排队进来买,有时候我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周春德说,开店最初几年里,平均每年能挣六七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随着交通的日趋便捷,周春德的商店已不再是村民眼中的稀有物了,大家有需要便会骑车或坐车去更大的商店购买,到了后来,一些村民足不出户学会了在网上购物。这对于周春德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其实,早在2005年时,周春德已经在思量着转型,从那时起,他开始自学电脑,希望能顺应时代发展。“我从没有想过要关闭商店,但传统的商店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周春德说,几年后,在枞阳县商务局的号召与组织下,他参加了电商培训,他总希望这番“充电”能更加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店铺。
希望将更多的土特产品卖出去
2012年,周春德的店铺挂上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牌子。作为村里的电商服务站,除了以往的小卖部功能外,该服务站还兼具代销农货、网络代购、便民缴费、电商资讯等业务。“起初,很多村民对这个服务站还是有些疑惑的,他们不知道这是啥名堂,不愿意让我帮他们代销农副产品,不过我总会向他们一一解释。在经过几次尝试后,大家发现线上的买卖比实体店更加方便快捷,所以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周春德说,小店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而他也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为了方便年纪大的老人,他常常主动上门收购农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通过线上的方式卖出去。
“您有75件商品售完,请尽快补充……”当周春德打开线上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番提醒,周春德笑言道,“村里有啥需要我帮忙的我都会积极参与,比如之前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我都无偿帮助施工,管的事多了有时就有些不务正业了。”周春德说,接下来,他将继续做好电商服务站,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将村里更多更好的土特农产品卖出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叶肖伊记者姜蕊)9月24日上午,枞阳县法院巡回法庭在枞阳县白梅乡柳峰村村部公开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村委会工作...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