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铜陵 今日义安 今日枞阳
地方网 > 安徽 > 铜陵市 > 今日枞阳 > 正文

传统底蕴和现代光影 造就庐州独特文化景致

来源:合肥晚报 2020-07-10 00:44   https://www.yybnet.net/

○闻名遐迩的“黄屯龙灯”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槐林渔网

○被誉为“小上海”的耳街

○矾山大照壁遗址周跃东 摄

○古矾窑周跃东 摄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底蕴丰富、人文荟萃,有着诸多优美独特的文化景致。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注入到城市中,我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美学中的雕梁画栋,还要看看现代构造元素,那些光影和色彩斑斓着这座城市,为奋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洗耳恭听的故事火树银花的盛景

巢父牵牛,许由洗耳,是老一代巢湖人的集体记忆。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洗耳池”“牵牛巷”所在之处,也逐渐成为安徽省特色商业街区,人来人往的耳街已经成为巢湖人眼里的“小上海”。

巢湖耳街位于巢湖路以东、健康路以南、团结路以北。商业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街长约450米、宽约12米。耳街毗邻地理名胜“洗耳池”,所处地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洗耳恭听”,以及历史典故“许由洗耳”、“巢父牵牛”均源自此地,故得名“耳街”。

耳街以巢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根脉,将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及市井文化通过雕塑、小品、艺术表演等形式呈现多个文化景点。街区完美复苏老巢湖生活记忆,成为市民休闲生活体验中心。

耳街的建设,不仅注重商业属性,同样也注重其文化属性。耳街以文化旅游地产的商业形式,打造全新商业街区。汇聚巢湖当地特色消费与现代潮流的体验元素,汇聚各类艺术家、手工艺者、创意设计精英的作品,涵盖创意家居用品、特色主题店、DIY体验定制等精品创意服务;同时推动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三大功能的积极融合,形成街区与其他购物中心的差异化。

随着街区的不断打造及完善,为活跃和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展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面貌,街区广场及三期电影主题广场成为了街区文化活动及商家开展宣传推介的理想载体。

街区在承接大型公益活动同时,自行策划并举办了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活动以儿童、创新创意、节庆节日等为主题,结合主题和参与商家,让老百姓互动起来,周周有新想法、周周有新创意,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从2014年开始,耳街每年开设“青年先锋文化创意烩”文化论坛。来自省内的青年艺术家、时尚达人、策展人、创意人士、新锐设计师、文化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会聚在巢湖耳街,就巢湖耳街的文化故事与亮点发掘、耳街景观创意设计、业态分布、创意店铺入驻以及耳街活动举办、品牌包装与推广等多个话题进行脑力激荡。

如今的耳街,已成为合肥后花园里靓丽的项链,点亮巢湖中心区域的城市形象,并最终成为巢湖最为耀眼的城市名片与地标。

鱼米之乡槐林镇巢湖南岸风景线

巢湖市槐林镇位于风光秀美的巢湖南岸,依山傍湖,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是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渔网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国渔网第一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安徽省生态镇、合肥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镇。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据民间传说,槐林镇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的故乡。相传槐林半岛的槐林嘴,有一棵千年槐荫树,她就是当年董永与七仙女婚配的老红媒。美丽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于两汉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就有“一网渔虾一网粮”,足见渔网历史之悠久。2001年12月,考古人员从烔炀镇唐咀水下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汉代时期的铜质鱼钩和陶制的渔网钩坠,也佐证了渔网的久远历史。而最能直接证明槐林镇渔网历史的,是离该镇东500米的“神墩”,其高约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1985年5月,考古人员的脚步声打破了“神墩”数千年的孤寂,缜密有序的挖掘给人们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大量的商代晚期和周代陶罐、陶鼎、陶网坠、碎铜片及磨制石斧等器物重见天日。据考证,“神墩”实为商周时代部落聚居的村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尤其是“陶网坠”的发现,一下子将槐林镇的渔网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这为“中国渔网第一镇”的崛起,烙下了毋庸置疑的古老历史印记。

槐林镇渔网产业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湖边的渔民一边种田,一边打鱼。一开始他们用麻搓线织网,随着养蚕业的兴盛,人们开始用蚕丝织网。即使到上世纪80年代,原料充足的尼龙丝、锦纶丝问世,槐林渔网也还是走手工织网的路子,渔网种类有:四角网、夹网、虾罾网、鯵丝网、粘网、旋网、拖网等淡水渔网。1993年,第一台织网机的引进,给槐林渔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生产效率较以往手工编织有了成百倍的提高。渔网专业化生产模式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给槐林人带来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1998年,依托企业改制,在政府的规划、扶持和政策的支持下,渔网经济逐渐成为槐林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产、供、销为一体的渔网产业群逐步形成并发展。渔网的种类更加多样、齐全,渔网由淡水走向深海、由国内走向国际,逐渐将渔网的传统产业变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风光,渔民撒下千重网来,万担鱼虾呀堆满舱……”一曲《巢湖好》唱出了巢湖人的心声,也唱出了槐林人的希望。槐林渔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打拼发展,创出过辉煌。尤其是近40年来,渔网生产经历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挂户联营、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阶段,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手工到机械、从内河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从品种单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从上门推销到订单生产和网上交易的六次飞跃。其产品远销独联体诸国及非洲、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槐林镇已成为“中国渔网第一镇”,渔网加工业已成为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国最大、国际知名的渔网生产基地、渔网出口基地。

近几年,环巢湖旅游开发,实施马尾河入湖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已形成上有水鸟栖息、下有鱼虾戏水的景观带。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槐林的马尾河湿地渐成巢湖南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朴的黄屯老街独特的地域文化

黄屯,因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穰屯兵于此而得名。随着历史的演变,渐为村落,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集镇功能的老街,迄今穿越历史时空1800余年。

史料记载,黄穰起义发生在东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后人为纪念黄穰,将黄穰当年屯兵的地方称为“黄屯”,渐而成为地名。当年黄穰以山洞为帅府,将帅旗(杆)屹立府前山峰,后人称此峰为帅旗峰;义军安营扎寨之地,名黄城寨;每日于山冲演习操练,长约十里,地名为“黄演冲”等遗迹、遗址,遍及黄屯境内。

1800余年来,老街黄屯闻名遐迩,是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外面的物资及圩区的稻米通过长江、西河,再经黄屯河到达黄屯古镇,销往山区。而黄屯山区特有的资源,如竹器、木器、木材、山货、茶叶、药材等,也经过黄屯河销往各大城市及圩区,供人们所需。

黄屯老街能够繁荣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黄屯山区是江北重要的竹木、茶叶、山货产地,其中主要是毛竹。黄屯毛竹种植面积达七八千亩,号称万亩竹海,在江北毛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黄屯老街的贸易,竹制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黄屯的竹编篾器品种繁多,从农业生产用具到家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得益于黄屯河水路运输便捷,黄屯老街的篾器远销上海、南京、芜湖及巢湖、合肥等地。皖江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本钱轻,上黄屯。”指的是黄屯老街竹编篾器,成本低,销路广,适应小本买卖。一年四季,各地客商云集。

长时期的集市贸易繁荣与发展,形成了黄屯老街独特的地域文化。黄屯老街目前尚保留明、清建筑100余间,其中明代建筑3间,清代建筑102间。2015年,黄屯老街被列入首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之一。以黄屯老街为中心的整个黄屯地区村落群,方圆十几里,这其中既有人文角度的移民文化和古迹文化,也有地理角度的山水文化与植被文化;既有工艺角度的建筑文化和雕刻文化,也有文艺角度的说唱文化和娱乐文化;既有民俗角度的年节文化和敬祖文化,也有民生角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老街人最自豪的是“黄屯龙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场面宏大。黄屯龙灯最少为九节,每年增加一节,最长时为民国三十六年,共三十七节,长达六七十米。解放后,几次参加县城灯会,黄屯龙灯都夺得头奖。

相传在东汉末年,起义军领袖黄穰的女儿正月十三出生,黄穰想举办宴席庆贺,可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唯舞龙可以消灾,可是大家又都没有见过龙,便决定按照附近龙拱山的模样来扎龙灯,因此黄屯的龙灯是一拱一拱的,也称作拱龙。刚开始,龙灯是比较简易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喜庆。后来,黄屯古街多灾多难,经历了太多兵灾、水灾、火灾与瘟疫,但黄屯又是水陆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总能在灾后很快重建并且繁荣起来。因此,古街人民又赋予龙灯更多的寓意,吉祥与期盼,龙灯的样式与玩法也逐渐复杂。每年腊月,牵头人便早早地通知各家各户出钱凑份子,扎龙灯。龙灯分老龙和子龙,青壮年舞老龙,还要请街上最有名望的老人牵龙须;十五六岁的孩子舞子龙,子龙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灯,末了还要包上一些喜钱,以祈求来年的好运。

奇特的矾山风貌丰厚的文化遗产

矾山坐落在庐江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矾山、小矾山、天光山之麓,古时称崑山。山脉纵横庐江、枞阳、无为3县,方圆百余里。1000多年来的明矾石开采,奇特的山水风光、历史遗迹形成的名胜景观,是老祖先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唐代中宗年间,有班大宏、班二宏兄弟俩从江南逃荒来庐江,因生计无着,四处行乞。今小矾山有一石窿,村民称“叫化窿”,为兄弟俩乞讨栖身之所。班氏兄弟偶尔讨得生食,便在洞外垒石为灶,煮食兼之取暖,灶石经火长久烧烤,从裂罅中流出晶莹剔透的液体,便凝固成光亮透明的“玉块”。班氏兄弟出于好奇以舌品尝,其味苦涩,投入水中须臾溶化,但见水质澄清,泥沙沉淀,竟有净水之妙用。兄弟俩喜得宝石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在乡村传扬开来,附近村民农闲之余也纷纷前来小规模采石炼矾。在长期应用实践中,古人还摸索出明矾净水、染色、入药、镇痛等功能,矾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后人为纪念班氏兄弟发明冶炼明矾技术的功绩,尊其为明矾始祖“开山公”,并在“叫化窿”前建祠立庙,供奉为神灵。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起,庐江矾山私人开采矿石炼制明矾,矾业开始兴盛。宋代,人们已经将明矾广泛应用于医药、净水、染织等方面,而且步入艺术殿堂,跻身工艺品行列,甚至影响了绘画技法。陆游在《入蜀记》里,就有以明矾制作假山的精彩文字描述。米芾在《画史》里说,北宋画家把山水画中以某种笔法画出的山顶上一种石块称为“矾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继位为宋高宗建立南宋,保有淮河以南半壁江山,北方矾矿业从此一蹶不振。当时南宋掌有韶州的岭水、信州的铅山、无为的崑山三大矾场,独崑山矾场为盛,明矾产量跃居南宋之首。13世纪后期,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从元朝仅存的卷宗天历元年(1328年)的矾量记录看,在全国7处产矾区中,庐江矾矿业是元代唯一的高产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元代矾矿业独一无二的纳税大户。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庐江矾矿业的销售亦渐渐扩大。窑工们开始采用规模简单的协作劳动形式,扩大了矿业生产能力,一次采“一柯”能产9万多斤矿石,每次产矾2000斤左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商税和关税增加很快,明清政府对矾矿业的控制逐渐松弛,放弃了唐宋元以来相沿已久的专卖政策。

光绪《庐江县志》载:清政府转而实行“领帖制”,“领帖输税,听窑户煎烧货卖。”即由业主纳税后自行组织生产,自行销售。由于矾窑、矾场由官方掌控专卖转向个体经营,庐江矾矿业迅速发展到千余户。一时间,矾窑、矾场用竹木架设,覆以茅草,夏蔽炎日,冬御严寒的采矿、煎矾厂篷,形成了矾山一道风景,矾窑、矾场从此被人称作“篷窑”、“篷场”。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光绪年间,庐江矾山不仅矾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且质量上乘。来往客商赞曰:“唯庐江出矾纯白,较浙江温州(平阳)所出者为最佳。”

但在矾山矿业史上,窑工的劳动条件十分落后艰苦。由于采矿缺乏安全措施,窑工们采用的是原始土法的攀崖打桩,用绳索把自己吊在石壁上,用铁锤开凿或地下穿穴打洞开采,不是桩松绳断坠崖,就是矿坑滑坡塌陷,人身伤亡事故屡见不鲜。至今在小矾山上仍保存着一处矿藏石质较好、地势却险峻陡峭的“大照壁”。经省考古专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采矿遗址,抬头可望见大照壁上松桩排排,古人采矿斧凿火烧遗迹清晰可见,此处不知上演过窑工们多少辛酸悲伤的故事。当年古人采矿削桩为钉,搓麻为绳,壁顶缘索而下悬于峭壁之上,打眼钉桩凿壁采矿,附近村庄的老人们称大照壁上一排排的木桩为“生死桩”。古代窑工采矿时,无论父子,各打各的桩,各系各的绳,唯恐出差错坠崖身亡留下终生悔恨。

解放后,矾工们自己当家作主,成立了地方国营工农矾矿。1956年以工农矾厂为主体联合48家私营窑户,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庐江矾矿,机械化的采矿炼矾促进了矾矿经济发展,矾年产量高达2万多吨。该矿研制生产出的“大明珠”特级明矾,以它的明、净、透等特点享誉国内外。

矾山1000多年的开采和冶炼历史,形成了奇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形地貌和人文山水风光。留下唐宋以来的古矿址、古洞穴、古坑道、古炼矾作坊20多处,地面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如今,古老的矾山镇已成为一片旅游乐土,以其浓厚的地域矾文化特色,迎接八方游客来寻古观光。

美丽的爱情隧道优雅的诗歌小镇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东望巢湖,南滨长临,西邻撮镇,北接店埠,素有魅力山镇之美誉。全镇1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星罗棋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映衬,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有机融合,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形态。

龙泉山下绵延20公里的“网红景点”——“爱情隧道”,两条铁轨,蜿蜒向前,在时光的沉淀下,静谧而美好。出“爱情隧道”,一路向北,是风景如画的梅山,可以爬仙人洞,喝山泉水,听古老的“仙人”传说;一路向南,则是双山天池、双山寺、情人坞、尖山、马龙山、白马山,让人尽情享受青山绿水。

继续向南,可至占地3000多亩的蓝山湾木艺小镇,带孩子去儿童乐园游玩,去生态农业示范区采摘桃子、葡萄、猕猴桃、蓝莓等各色水果,体验抓捕山地鸡、泉水鱼的乐趣,还可以到灶文化体验区加工菜肴。(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钱桥镇成功处置一处险情

本报讯(尹传苗记者马卫东)7月7日晚8时许,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抢险,枞阳县钱桥镇高丰村高塘圩塌方险情成功处置。据了解,受连...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增高圩堤防洪水2020-07-07 10:44
猜你喜欢:
团结圩上党旗飘扬2020-07-09 10:52
评论:(传统底蕴和现代光影 造就庐州独特文化景致)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