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铜陵 今日义安 今日枞阳
地方网 > 安徽 > 铜陵市 > 今日枞阳 > 正文

七十沧桑变迁事 两代薪传芳草情

来源:铜都晨刊 2019-11-15 10:49   https://www.yybnet.net/

叶子林的荣誉证书。

叶子林正在整理自己的荣誉证书。

叶青正在和学生互动。

叶青正在进行教学。

叶子林端详老照片。

■ 本报记者 路璐 文/图

叶子林是从教35年的骨干老教师,叶青是市实验小学的一名中青年教师。

作为父女两代人,他们登上讲台的时间相差二十余载,在教书育人中真切地见证到了基础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走近这对父女“叶老师”,聆听他们的故事,回溯铜陵市教育发展历程。

一段艰苦的教学岁月

叶子林今年66岁,在他们那辈人中,他算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

1953年9月,叶子林出生于原枞阳县老洲区老洲公社竹元大队。他回忆,父辈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身为家中的老大,叶子林从小学读到高中。当时恰逢文革,1972年高中毕业后,叶子林回乡务农。1976年,进入铜陵师范就读,1978年,他以理科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办教师,并以“中教”的身份被分配到当时郊区的古圣学校。

“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作环境很艰苦,教师的地位也不高,而我一去就被任命为班主任。”叶子林对最初从教的情景记忆犹新,因为地处郊区,教学环境非常差,教室是砖瓦房,地上是用水泥铺成的,教职工的宿舍也是非常简陋,两个人蜗居在不足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回忆道,当时教职工没有食堂就餐,教师们只能自己凑钱在学校附近吃“伙食团”,“大多是一个菜、一碗饭,一餐就对付过去了。”

在古圣学校教学两年后,叶子林又被派往郊区白鹤学校。叶子林说,当时的教育水平青黄不接,老师上课往往采用“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形式。叶子林说,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都是农村的孩子,一个年级就只有一个班,一个班大约40多名学生,而学校往往“戴帽子”,是小学和初中在一起,有的时候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混合在一个教室上课,低年级学生上课,高年级学生就自习。

“尊师重教”的理念逐渐被认可

1982年,郊区所有学校不再“戴帽子”,所有学校的初中部都被撤销,在这样的教育资源分流下,叶子林被分配到市九中任教。当时的中学实行“完中”模式,即初中和高中合并在一所学校内。“这样的环境下使得学校人数变得非常多,增加了一定的管理难度。”

1991年,叶子林被调任至市二中。初入二中,叶子林感受到教育资源各方面的不同:班级的人数由40余人增至70余人,一个年级也由一个班变成多个班,而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显著提升。叶子林提到,自己曾经历了多次提级加薪,直到1997年,自己的工资已由最初的37元升至200元。

叶子林说,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也明显改善。

对于教学的变化,叶子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天天都要打交道的黑板。在他记忆中,光是黑板就已更新换代好几回。“我刚开始教课是用粉笔写板书,天天吃粉笔灰。”叶子林自嘲道,黑板不黑了,用墨汁刷一遍继续使用。再后来,学校安装了比较光滑的黑板,告别了吃粉笔灰的日子。随着时代发展,学校添置了幻灯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待他临退休那几年,老师们都用上了PPT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比现在和以前的教育,叶子林说,“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新课改”带来教育新环境

2000年,叶子林的女儿叶青从铜陵师范毕业后,恰逢铜陵市第一届教师就业改革,所有的师范毕业的学生不再分配工作,而是进入市场,自己选择工作。从小在父亲耳濡目染下的叶青坚定了自己最初的选择,她来到市爱国小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为了成为一名在编教师,叶青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她进修电大,为未来做着准备。

2002年,铜陵市首次开设统一招聘考试,叶青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实验小学任教。当年8月,国家首次开始“新课改”,用新课程的理念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叶青回忆道,当时已不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公开课有了FLASH动画,学校也为学生开设各种第二课堂,激励孩子各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上课的模式也由“一言堂”转换至互动式教学,老师更注重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叶青感慨道,教育的改变还体现在学生的书本上。最初,学生的课本是手掌大小,后来转变至4K大小,而内页也由黑白转化为彩色,甚至多了很多的图画和彩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快乐的学习。

现代课堂搭上“互联网+”快车

“现在的变化就更多了!”从小就听着父母讲述艰苦岁月故事的叶青,对于如今突飞猛进的教育事业很是自豪,由于时代变化,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多媒体资源,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过去学生所不能及的。他们更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放眼于未来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多媒体资源,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叶青说,如今上课都采用多媒体形式,轻轻一点,指尖就能操控一切,而这样的操作也让教学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用叶青的话说,改变带来了幸福。不仅教师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也有了生活补助,更多了营养餐。自己的月收入也从入职时的二百元提升到如今的几千元。

对于铜陵70年来的教育变化,两代“叶老师”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很幸运,我和我的学生都处在了一个更好的时代。”叶青说,我要像父亲这一代老教师一样,教书育人,不忘初心。

新闻推荐

2019年“光荣走进幸福门”服务项目启动

本报讯(记者路璐)日前,铜陵市启动了2019年“光荣走进幸福门”服务项目,为全市237名年满60周岁不能参加轮流休养的重点优抚对...

枞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枞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七十沧桑变迁事 两代薪传芳草情)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