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照柱
“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底色!”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水体水质持续改善、环境监管常态长效,共同推进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市”,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居第13位、水质指数和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4位、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上游城市,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是责任更是担当。”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秦岩表示,将紧盯目标、全力攻坚,坚决打好空气质量翻身战、环境治理攻坚战、问题整改歼灭战,共同保护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围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铜陵市积极与长三角区域内浙江省绍兴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研讨交流,积极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努力实现主要固体废物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为资源型城市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到2020年,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综合利用率达到87%;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市辖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达100%;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及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5%;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40%。
落实“二大行动”,还碧水青山。一是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铜陵样板,聚焦“四美四高”,聚力“十大行动”,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整治提升等重点任务落实,健全多元投入、政策统筹、生态补偿、协同合作“四项机制”,全力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力推进长江铜陵段生态环境“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重点抓好“23+107+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12项重点攻坚任务,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关联性、衍生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动态问题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确保问题整改“见底清零、一个不落”,全面提升长江铜陵段生态环境质量。
深化“三大战役”,筑牢生态屏障。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散乱污”企业整治、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深度治理,严厉打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深入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启动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三磷”综合整治,开展市一二水厂、三水厂、五水厂及枞阳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实施西湖污水处理厂扩建、义安区玉带河截污主干管建设以及黑砂河、翠湖等水体水质提升工程,推进9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25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固废堆存场所排查整治,落实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力争实现全市绿色矿山创建面达70%。
提升“四大能力”,织就红线密网。突出科技支撑,强化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推深做实环境监管网格化,打造“智慧环保”在线监管平台,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执法监管,建立生态环境辅助执法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成65家重点排污单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三个全覆盖”。完善法治保障,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示范引领作用,完成城市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和扬尘污染防治3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立法。健全长效治污,推深做实“河湖长”、“林山长”制管理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气、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制约作用,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考核管理体系,推动铜陵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新闻推荐
8月份以来,枞阳县会宫、官埠桥、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区域陆续发生针对农村地区“空巢”住宅的盗窃案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