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芳与老伴。
吴德芳旧时的荣誉证书。
晚年时期吴德芳呕心沥血创作的20万字作品。
由于脑梗,吴德芳无法正常抬手,但他却依然坚持对着镜头敬军礼。
■ 本报记者 姜蕊 文/图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
枞阳县枞阳镇的吴德芳老人因为前些年的一次意外,突发脑梗,很多事情都没了印象,但当响起《送战友》这首歌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总会静静聆听,动情之处更是泪流满面。“我想他们呀!”老人口中的“他们”是曾经与他一同征战沙场的战友。眼前的老人言语有些许含糊不清,然而半个多世纪前,他可是战友眼中勇敢坚强的好男儿。
为圆当兵梦,少年悄然离家
生于1931年的吴德芳和旧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生活困窘,为了活下去四处奔波。他生在辽宁海城,父亲离世早,为了生存他跟着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四处要饭。十多岁的时候,年少的他靠着为有钱人家扛扛抬抬挣钱,因而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为了挣更多的钱,1944年,年仅13岁的他又到沈阳市纺织工厂帮工。他舍不得乱花一个子儿,总会将挣到的钱仔细包好,再交给母亲。
眼看着弟弟妹妹逐渐长大,吴德芳肩上的担子也逐渐轻了些,一直埋藏在他心中的当兵梦想也越发强烈。1947年7月,吴德芳悄悄离家。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与母亲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一个月后,他成了东北独立四团的炮手。“忠诚、老实、可靠、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在后来的复员军人退役登记表上,组织上是这样评价吴德芳的。在当时的艰苦革命条件下,吴德芳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树立了一名军人该有的风范。
上战场前的生死约定
解放战争时期,吴德芳参加了很多场战役,由于身体原因,老人无法详述那些战役,但却对一句话语记忆犹新,并且这句话在每次上战场前,他和战友都要相互约定:希望咱们能平安归来!若是无法归来,都不要难过,有机会的话,还请帮我看望我的母亲。在吴德芳看来,这番话看似“临终遗言”,却饱含着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正是因为这些话语,令战士们在战场上披荆斩棘、不惧生死。
“后来父亲跟着部队走上朝鲜战场,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战友就是他们彼此的亲人,冷时他们抱团取暖,饿时他们会将仅存的一点食物分了又分。”吴德芳的儿子吴璟琍讲述了儿时父亲曾给他讲过的战争经历,在抗美援朝的一场战役中,前方有来自敌人持续不断的炮火,头顶还要防着敌军战机不断投来的炸弹。
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厉害的就是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能创造出奇迹!在一场战役中,志愿军炮兵部队指挥员采取先建立观测所的方式,精确定位,精准打击,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消灭敌人。炮兵侦察兵首先使用炮队镜,将美军高地的部署情况摸清后,采取正确战法,打掉了美军大量运输车,取得满意战果。“父亲在那场战役中不幸被敌军子弹擦伤,但他抱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决心,忍着剧痛咬牙坚持,看到敌军被他的炮火击中,父亲这才舒了口气,他说那时候的他身上不仅不痛了,还有一种自在的轻松感。”吴璟琍说。
抗美援朝结束后,吴德芳随部队回到国内,胸口还多了一枚来自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的正面是一只飞翔的和平鸽,上方写着“和平万岁”四个字。“父亲以前常常会拿出这枚纪念章,一边看一边在嘴里念叨着:这是一枚价值连城的纪念章啊!为了‘和平’二字,多少战友付出了血与痛的代价。”吴璟琍说,如今这枚纪念章和其他军功章放在了一起,它们一同见证了吴德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为国家的繁荣安定付出的心血努力。
迟到了三十多年的母子团聚
战争结束后,吴德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枞阳工作,在枞阳县公安局就职。1983年,吴德芳在去外地执行公务时经过了老家辽宁,看望了多年未见的母亲。一别数十载,当年那个活蹦乱跳的少年已长成内敛沉稳的中年男儿,而那个为了孩子四处讨生活的母亲已熬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见到吴德芳的时候,老人有些诧异,愣了数秒后,突然惊讶地捂住嘴,这种惊喜和激动之情可想而知,“我的儿啊,娘一直以为你都不在了!”老母亲抱着儿子泣不成声,唯有她怀中的那个人懂得老母亲这些年来的痛楚。他心疼,更愧疚,这些年来,因为上战场、因为忙着工作,他根本无暇回家。然而在他心里,这可是生他养他的母亲,他哪有一日不想她,哪有一刻不想拥入她的怀中!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过时间迟到了三十多年。母子俩的团聚却并没有持续多久,数日后吴德芳继续启程,圆满地完成了此行的任务。在后来的日子里,吴德芳还带着他的妻儿子女去看望母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言语间,大家都不曾怪过他,反而为有这样一位救国救民的好亲人而自豪。
20万字的“呕心沥血”
“将它收好,别弄乱了!”在吴德芳的家中,有一沓厚厚的稿纸,即便如今老人记忆力严重衰退,他却始终心系这叠稿纸,因为那是他十余年来的心血。“话说乾隆年间癸亥正月十四酉时,桐城菜籽湖之滨,有个叫汪家湾的村庄,一天夜晚,一声婴儿的啼哭从三间破烂不堪的茅草房里传出……”这是一部关于枞阳籍金科状元汪志伊的故事。老人之所以要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得从50余年前说起。当时吴德芳因公来到枞阳县官埠桥岱冲村张湾庄,从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吴德芳获悉了这里曾出过一位德行高尚的状元。闲来无事,村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就会将这名状元的生平讲给吴德芳听。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县城的吴德芳总心心念念地想到这个故事:很多人并不知晓枞阳有个此等优秀的人才,我为何不将这样的故事记录并流传下去?
于是,自1983年下半年开始,吴德芳便一心投入到汪志伊的传奇故事中。“那时候,我一度怀疑他精神上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吴德芳的老伴回忆说,他经常半夜突然从床上跳起来,然后爬到书桌前奋笔疾书;有时候饭吃了一半,放下碗筷拿起纸笔。就这样“疯疯癫癫”持续了十多年,直到这本长达20万余字的故事终于完成,他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笔。后来吴德芳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吴璟琍开始为父亲的手稿整理编辑打印。“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印刷商也已经联系好了,下一步就是印制成书了。”吴璟琍说,这是父亲呕心沥血的著作,希望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更能从中读到父亲为此付诸的心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妍)8月9日上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邹河率队先后前往枞阳县横埠责任区刑警队、横埠派出所,就扫...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