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明
一年一度的中考结束了,但我总想起那年参加中考的情景。
枞阳破罡中学,是我初中就读的学校。这所乡村初级中学背靠巢山,校园依山而建,由上而下,呈梯级分布,最低层是简朴的门楼和一排教师和家属生活区。斜坡上去,中间一层是单身汉的宿舍,沿台阶拾级而上,就是我们的教室。如今,我常回想清晨山顶那琅琅书声,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学校汲取巢山之灵气,每年中考,仅百人的毕业班,总有几位考上浮山中学、枞阳中学,让十里八乡的人家引以为荣。枞阳县是文化之乡,对教育、对知识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带来超高的中考、高考录取分数线。
父亲出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日子在饥饿中挨着过。他只读了一年多的书,就去队里挣工分,但他对知识很看重。他不想我和弟弟重复父辈的生活,上个世纪90年代,时兴买城市户口时,父亲果断地用一大叠钞票给我们换来铜陵城郊的户口。
在亲戚的关照下,我成为县一中为期一个月的插班生。离中考还有个把月的时间,我一边熟悉城市的生活,一边以社会考生身份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那段时间,带着乡土气息的我让大家的校园生活多了一份充实,他们总能从我的浓浓乡音中找到学习之余的乐趣。那一次,我因迟到却不懂得喊“报告”二字就进教室,被老师罚站一节课……时至今日,难以忘怀。离不开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中考岁月一如我人生的时光隧道,它一端连接着乡村,另一端连接着城市。
记得临近中考的前两天,父亲经不住舅舅的一再劝说,来我身边“陪考”。对于“陪考”这件事,父亲总是想不明白,在他看来,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去陪伴他的那些箩筐,为家庭多挣点收入。但舅舅坚持说,考试这几天有多么多么的重要,除了要给我吃好、喝好外,还要注意我的心情,有了大人的陪伴,孩子才不会紧张,才能考个好分数。
陪考的日子里,为了不影响我的复习,父亲寡言少语,和舅舅聊天,也是压低了嗓子。父亲说,没文化在城市里是“可怜”的事情,可他不知道怎么去引导我,去放松我的心情。在我复习的时候,他总是坐在舅舅家的院子里,视线不离开地面,若有所思,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卷。
考试那天,和许多家长一样,父亲加入了送考的队伍。快到考场的时候,父亲问我:“紧张吗?”“还好!”面临进城后的第一次大考,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底气明显不足。父亲又说:“不要怕,你已经通过了老家预选考试,应该行的。即使考不上学校,家里的田还在,我们有‘后路\’。”第一场考试结束,父亲买回一箱健力宝,那年头,这可是上好的饮料。他说健力宝好喝,关键是有那股“气”在里面,人也应该这样,关键时候,要有一种“气”。
二十多年后,时常想起这段时光,时光里有母校浓浓的乡情,时光里有父亲殷殷地期望,更多的是父亲每临大事必静气的那份淡定与从容。中考结束,我如愿走进铜陵师范学校大门,开始全新的学习之旅。毕业后,我和许多师范生一样,在这座江南小城工作、安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彬“方总,我要1000斤龙虾,帮忙搞快点。”7月3日一大早,位于枞阳县山镇新开村的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