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铜陵以工业立市,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根据会议安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铜陵市工业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2017年,铜陵市坚持“工业强、铜陵强,实体兴、铜陵兴”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千百十亿工程”为抓手,推动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和制造强市建设,全市工业运行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呈现“一稳、两超、三好”的特点,为全市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稳”:工业运行平稳,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全年预计,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以上。有色电解铜产量2014年来连续4年超江铜,稳居全国第1。
“两超”:项目推进有力,投资和技改超预期。全年工业投资突破67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技改完成投资520亿元,增幅26%,全省第4。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78个。
“三好”:结构优化、效益向好、企业实力增强。全年预计,铜材加工量突破200万吨,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产值850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提高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50%,增幅全省前3,效益指数全省第1;节能“双控”全省领跑,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左右,能源消费增速控制在2.4%以内;淘汰落后小矿山9户,有色金昌冶炼厂全面关停,拆除23户船舶修造企业(服务点);新注册私营企业3500户,新进规企业76户,规上企业542家,较上年净增56家。有色、精达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精达入选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威等10家企业入列全省民企百强;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户。
一年来,我们坚持目标导向,聚力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深化“暖企行动”,结合省“四送一服”,开展“金融、科技、要素、项目、政策”五大专项暖企27项系列活动,协调解决问题245个。深化“4321”新型政银担,全年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64.9亿元,全省第3。突出政策帮扶,开展送政策进企进园,发放政策汇编(2500册)。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5.81亿元。
二是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谋划引领,出台制造强市实施方案,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完善“千百十亿”工程推进机制,建立对口联系县区(园区)规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积极向上争取,全年仅经信口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21亿元,其中制造强省资金项目数和资金额同比增长2.4倍、2.8倍;修订完善市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市转型政策资金7577.74万元,同比增加3169.7万元。
三是坚持把扩大投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新一轮技改,扩大有效投入。铜陵市抓技改促转型典型经验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全省技改工作现场会在铜陵市召开。强化四督四保,加快有色铜箔、奥炉等项目建设,海亮二期、铜化聚苯硫醚、万华板材、赛创电气陶瓷电路板等20个项目新开工;泰新新能源汽车、安博电路板二期、瑞铁轨道交通装备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开展精准招商,苏州旭创科技、沈阳九星集团、海盛科技、上海首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签约或达成意向。
四是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环节。完善创新平台,全年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30%。实施“三品”专项行动,全年新增省工业精品5个、新产品14个、首台套5个,涵速公司消费型水下无人机获安徽工业设计大赛金奖。新增工信领域国家行业标准12个,总数(68个)占全省1/3以上。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6家企业省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全年“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企业118家,实现重点行业、企业全覆盖。创建省级首批智能工厂和车间9个。新增“民参军”企业3家。
总体上看,2017年铜陵市工业经济好于预期。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在:稳增长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不平衡,企业和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大的新增长点少;调结构任务重。长期积存结构矛盾突出,短期难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支撑创新转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用能缺口大。“十三五”全市新增能源消费量控制目标97万吨标煤,较“十二五”(含枞阳)减少25万吨,每年新上工业项目可用能源消费量仅10万吨标煤;降本增效难。融资难、融资贵依然突出,物流、用地、用工以及节能环保成本加大,企业综合成本高出全省水平。
对标十九大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千百十亿工程为抓手,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幅8%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占比60%以上;效益综合水平全省领先。重点深化供给侧改革,分行业开展技术突破、产品升级、企业培育、链条配套、产业集聚、淘汰落后专项行动,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强化龙头带动,组建优势产业联盟,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项目带动,推进有色奥炉、铜箔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0个以上;突出创新引领,完善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继续实施
“三品”行动,争创国家机械行业标准示范基地。办好1155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训班和铜基新材料产业研讨班,激发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促进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市工业云平台,推进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示范工厂建设;节能全省领跑。抓好国家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市建设验收,争创省级节能示范市,推进“试点”到“示范”;强化服务升级。持续深化暖企行动,推动“四送一服”常态化,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骁骙记者姜蕊)岁末年初,枞阳县城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1月31日,枞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老马和小董在节前药品市场巡查时,远远发现一临街药店门前彩旗飘飘,巨型气球悬挂着横幅,喇叭...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