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特教学校老师正在给贫困残疾学生纠正发音。王章志 摄
■刘洋高春英
“我是转学到这里的,虽然才来3个多月,但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氛围,老师和蔼可亲,同学团结友爱,校园环境优美。”12月12日,在枞阳县长河初级中学,学生小军(化名)开心地对记者说。
小军以前在枞阳县一所民办中学就读,一年费用要一万多,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今年9月,得益于枞阳县创新推出的“贫困户寄宿生制”教育扶贫方式,小军与其他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寄宿生,没花一分钱就进入了长河中学继续学业。在这里贫困户学子不仅免住宿费,每人每年还享受政府1250元的生活补助,从生活到学习均由学校负责。
免费,但不为学生贴贫困标签
长河中学901班的班主任陆志萍告诉记者,今年9月长河中学刚刚作为贫困户寄宿生制试点学校时,由于没有经验,刚开学为贫困生发放生活补助时采取的是公开方式,没想到第二天一位贫困生年迈的奶奶便来到学校,要求学校别把孩子当贫困生看。经历这件事后,学校汲取教训变“发”为“奖”,让每个贫困生通过展现自己特长的方式来争取到这笔补助,最大限度避免受助学生的身份信息被公开。
“为了让贫困生顺利展现自己特长进而争取到补助,我们的教师付出了许多。”长河中学校长吴先军告诉记者,班级有贫困生的教师每天除去教学任务还有一项观察贫困生兴趣特长的任务。教师们将贫困生特长搜集反馈给学校后,再由学校根据孩子们的特长设立各种比赛。这样,维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助于扶起孩子们争先争优的志气。
关爱,注重扶正贫困学子心态
“长河中学贫困户寄宿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他们中间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相对而言心理脆弱、胆怯怕事,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长河中学心理教师何春生说,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方式,即不刻意去找孩子谈话,取而代之的是随意与学生聊天、顺路家访、打电话或发微信等更为灵活的沟通方式,每次沟通只讲具体问题,并且一次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孩子们的家人联系,教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下转A3版)
记者手记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深入推进教育扶贫,防止出现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不让贫困学子因贫辍学,进一步提高贫困学子受教育质量,这样的目标一定要实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有可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枞阳县在长河中学试水“贫困户寄宿生制”,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保障了贫困学子受教育权利,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实现了“扶”与“辅”的有机结合,在贫困学子学习、生活、心理上予以关爱和照顾,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上、身体上、心理上健康成长,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持续发力、精准发力,通过更有力、更精准、更全面的帮扶措施让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播下一颗颗希望之种。
新闻推荐
本报讯(孙照柱吴钢)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日前,枞阳县出台《关于对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及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实行廉政提醒若干规定(试行)》,着力破解同级纪委监督难题。《规定...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