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可平
数九寒冬,紫阳县麻柳镇麻柳村村民王建洪忙着给新栽植的茶苗覆盖地膜。
“再过两三年,这五亩茶园就能采摘了,到时候增收就不愁了。”王建洪对未来充满憧憬。因为交通不便和孩子上学,2014年,王建洪被评为贫困户。去年,孩子上完高职就业后,他主动申请退出低保。他说,脱贫得靠自己努力,不能长期指望政府救济过日子。
像王建洪这样不等不靠主动脱贫的事例在紫阳屡见不鲜。紫阳作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35万人中贫困人口有9.6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1%。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扶志”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典型示范——激发“我要脱贫”的斗志
2017年12月12日,洄水镇团堡村举行新民风建设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文艺演出活动。4名自强标兵、8名产业大户走上领奖台,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尤其是被评为自强标兵的石万安,在父亲身患重病、孩子小、妻子离家出走的困境下,自立自强,种植冬枣6亩、枇杷4亩、新建茶园10亩,还养了8只羊的事迹,让同村人打心底里佩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脱贫攻坚中,紫阳县结合新民风建设,在全县175个村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设立红黑榜,褒扬脱贫先进,曝光负面典型。对负面典型,落实干部包帮转化责任,帮其破除“等靠要”思想。
2017年以来,该县累计评出“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各类先进典型5800余人,通过表彰和宣传,营造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和“我脱贫我光荣”的强大气场。
文化引领——凝聚“我能脱贫”的力量
扶贫先扶志。紫阳县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中的作用,以文艺的形式凝聚发展的正能量,启发民智,教化民风,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该县精心编排了大型民歌舞台剧《一孝千金》、小品《***到我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节目,组建文艺演出团,在全县各贫困村巡回演出。同时,不断加大文化投入。三年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健全农村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群众白天田间忙劳作,晚上广场晒歌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增。
授人以渔——培养“我会脱贫”的能力
一技在身,挖断穷根。要想群众脱贫,除了唤醒脱贫意识,激发斗志,还得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脱贫致富的本领。
针对贫困户大多学历较低、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的问题,紫阳县从2014年起,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探索推行“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狠抓修脚足浴、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
三年来,紫阳县共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277期2万人,1.6万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就业率超过70%。
该县还建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设立县产业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加大产业技术服务力度,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
“有光滋养有雨润,终须种子自向天”。在“精神扶贫”的引领下,紫阳广大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倍增,已滋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同贫困决战,向小康冲刺,朝幸福迈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唐波)12月24日,由紫阳县老体协主办、县冬泳队承办的第二届“农商银行杯”横渡汉江游泳比赛在紫阳县城亲水广场水域举行,155名来自紫阳、汉滨、石泉、岚皋等县区的冬泳爱好者参加比赛。...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