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紫阳县洄水镇燕山村的姜万贵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要不是驻村干部真帮实扶,全力以赴帮着找出路、出点子,哪有条件在村安置点购新房?”
位于县城北麓的洄水镇燕山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80%的劳动力主要依靠务工养家糊口,贫困户姜万贵便是典型代表。40岁出头的他,上有年迈的双亲,儿子姜代涛在县城读高中,每月光生活费就要开销600元。为维持日常开销和儿子生活费,姜万贵在外务工已有十余个年头,下过矿、背过砖,累没少受,苦没少吃。细数这些年来的经历,个中滋味,让他唏嘘不已。
2013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学会了砌墙技术。由于勤奋用功,沉稳低调的姜万贵很快成了施工方认可的“硬角色”。虽然每月有了2500多元的稳定收入,但聚少离多,无法照顾家中老幼仍然让他内心无法释怀。看着日渐长大的子女,家中6口人还蜗居在不足8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总是让人有些难为情。
“人穷志不短。”自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以来,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他先后改造5亩老茶园。2015年,30余农户在村安置点集中建房,姜万贵便带着乡亲们的期盼,负责安置住房砌墙和粉刷工程。对姜万贵来说,既发挥了自身技术优势,又服务了当地百姓;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家门口就业。这让他找到从未有过的自信。
再次见到姜万贵时,他正忙着筹备建筑材料。看到笔者一行,姜万贵喜出望外,乐呵呵地说,今年在安置点订购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屋,除了享受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补助5万元外,自己才掏3万多元。勤奋好学的儿子姜涛也纳入贫困学生资助范围,享受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在家门口就业了,依靠砌墙技术,月收入也达到预期愿望。2016年,姜万贵仅管护5亩老茶园和安置点务工,就实现净收入4万多元。
通讯员 叶立刚
新闻推荐
肖明国在给患者抓药在紫阳县麻柳镇书堰村,有一位“赤脚医生”,他27年如一日,不论严寒酷暑,不论白天黑夜,总是背着药箱,风雨无阻,行走在乡村小路上,不辞劳苦地为村民们送医送药,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
紫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紫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