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前些天刚下过雨,牧马河的水变得有些浑黄。“如果是平日,河里的小鱼、小石头都是可以清楚看见的。"生态覆盖率86%、年均降雨量1440mm……工作人员细致地介绍,让省政协陕南移民搬迁常委视察团的成员们,对这个三年就创建成了国家3A级景区的骆家坝有了进一步了解。
一河好水,清澈透底,建筑依河而建,河堤整整齐齐,街道两旁住宅整齐划一,古色古香。来过骆家坝的人,都会赞叹这里的风景秀美。
骆家坝镇党委书记张积满介绍:“我们这个集镇安置点规划安置350户1000人,现在已经搬进来238户904人了。"走在骆家镇的古街上,目光所及的一幢幢青白相间的新居就是为移民搬迁群众准备的新家,硬化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延伸至古镇每一个角落,临街还建有商业门面房。
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底蕴深厚,深谙这一优势的骆家坝镇早在2013年就给自己确立了一条明晰的发展主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挖掘产业潜力,以移民搬迁为载体,打造生态古镇和旅游名镇。
“我们这个安置点最大的特色就是既解决了移民搬迁的住房问题,也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目前镇上的群众主要以经营农家乐、生态观光茶园、销售土特产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张积满还说,骆家坝是自古入川的重要集镇,因商贾在此倒换骡马更名骆镇,而骆家又可音译为“落家",寓意安家落户。
“就算是没有农家乐、茶园这样大规模经营基础的群众,也可以选择给人家洗碗、择菜来获得收入。"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补充说道,“这样的方式很好,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更改变了他们对待生活、看待事物的思想和观念。"
要挪“穷窝",也要移“穷业"。陕南移民搬迁中的实践证明,“以业留人"的方式,不仅“倒逼"搬迁群众发展意识增强,思维眼界不断开阔,不少传统农民正悄然向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市场主体演变。
“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安康市紫阳县,再贴切不过。由于平地的稀缺,紫阳群众的房屋多建在逼仄的江边、山上。
从紫阳县城出发前往高桥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基本都与狭窄的盘山路和急弯相伴,路的一侧是山体,另一侧就是悬崖与汉江。“真是山大沟深啊。"坐在车上,省政协委员唐志贤不禁感叹道,“这样的地方更需要移民搬迁,却没地方移。"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现实环境下,一个可以承载500户1750余人的安置小区建了起来,不仅如此,高桥镇还通过流转群众闲置土地,在山上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杂粮加工厂等,来吸纳就业,为群众带来更多增收途径。
“这就是在用地科学管理中化解土地瓶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得桂认为,要破解土地承载能力不足问题,既要鼓励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也要严格控制移民搬迁用地面积与集约利用闲置土地相结合。
陕南移民搬迁,让大批山民摆脱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接轨、与现代生产接轨、与现代观念接轨,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们的后代再也不用沿袭前辈们被大山困顿的艰苦生活。
正如从高桥镇最偏远的双龙村8组搬来的群众所说,搬下来之前,都带着疑虑和不舍,担心自己没技术、没本钱,无法生活,但现在都过上了舒心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福红通讯员刘全军杨志贵)记者日前从紫阳县了解到,该县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有了工资保证金作为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护身符”,农民工再无后顾之...
紫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紫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