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余兴福 汪可平 记者 李蕊
年产150万平方米轻质强环保建材项目开工、任河漂流项目正式运营、“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全面上市……今年以来,紫阳外出务工返乡人士投资的重点项目接连传来喜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难消、市场普遍预期低迷的情况下,这些项目无疑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紫阳县已有3000多人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近1万个,一大批外出务工者从“候鸟”变成了“归雁”。
昔日孔雀东南飞 如今返乡报桑梓
说起位于高桥镇权河口的任河漂流,许多人都会对紫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禄军竖起大拇指,不仅因为他打造了紫阳第一个水上漂流项目,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当地200多人家门口就业。
紫阳县是全国劳务输出重点示范县,每年有8万多人在外务工。近年来,随着该县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选择回乡创业。双安镇农民工黄寿远返乡从事富硒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土地流转入公司,打造集油茶种植、畜牧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区;高桥镇农民工李远权回家从事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开发出的“深磨坊”玉米系列营养餐走俏市场……
长期在外闯荡,部分打工者不仅学到了技术,筹集了资金,而且增长了见识,学会了经营之道。
吴红卫,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下海打拼,先后从事销售、建筑、网络等工作,并在西藏创办了天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今年4月,他回到紫阳注册成立“硒之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紫阳第一家微商城线下体验店,并借助微营销推广本地农副产品线上销售。10月中旬,他开始在网上预售金钱橘,仅1个月时间,实现线上销售金钱橘1800多单,销售额超过10万元,开创了紫阳金钱橘网上销售先河。
悉心栽下梧桐树 真诚引得凤凰来
10月18日,近百名紫阳籍创业成功人士及外来投资者欢聚一堂,交流创业心得,共谋紫阳发展大计。县长赵立根当众宣布,“成立创业就业服务局,设立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
如果说紫阳部分外出人士返乡创业是迫于工作转型,那么更多因素则是家乡创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项目洽谈成功后,县上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到省工商局帮我办理公司营业执照,仅用1天半的时间,就将证件交到我手上,如果没有政府保姆式的服务,项目也不会进展这么快。”刚刚入驻恒紫产业园区的陕西睿智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军深有感触。
筑金巢,方引凤来栖。为吸引更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近年来,该县出台了系列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对返乡创业视同外商投资,享受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市场准入、放宽经营范围,给创业者以最大优惠;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对企业或个人的申办事项,实行“全程代理”和“并联审批”,提升返乡人员投资积极性。
为了让创业者留得住,能发展,该县建立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难题。今年,该县安排20个县直部门及中省驻紫阳单位对33家重点规模企业进行包抓;针对企业融资难,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18家企业与县金融单位达成总金额3.8亿元的贷款意向,为4家企业提供财政担保贷款8000余万元。
此外,该县还积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兴创业服务平台。成立电子商务(服务)孵化中心,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每年切块安排500万元小额创业贷款,专项扶持电商创业。用足各项扶持政策,带动2000多名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其中160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新闻推荐
诚信,是她创业的最大资本 ——记陕西省道德模范宋娟的创业经历
本报记者郑斐通讯员杨志贵她,用10年时间还清了丈夫在世欠下的4万元;她,用两年时间还清了县人社局发放的6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她,2015年5月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她,2015年10月被评为陕西省第四届“道...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