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谦才
上世纪50年代末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肉食供应凭票购买长达32年之久。当时,肉品货源主要依靠收购农民生猪,除了派购任务外,还采用向农民奖励棉、布、化肥等供应票的措施征购生猪。因此,肉食货源十分不稳定,供应量也没有定数。但春节是基本能够保障供应的。
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人均月供应4两至半斤肉,春节增至8两至1斤。供应较差的是镇坪县,半年人均供应1斤肉。60年代,镇坪县交通条件极差,生猪和成品肉调运困难,商业机构也不健全,没成立专业食品公司,肉食由百货公司代行供应。笔者收藏镇坪县百货公司发放的手工刻印肉票1枚,上有“六三年下半年付(副)食券”、“肉壹斤”,盖有“镇坪县百货公司”长条章,票右侧刻印“本票可提前购买,过期无效;今后节日不再另行安排”。换句话说,上半年的肉票也就等同于春节供应票。
上世纪70至80年代中期,肉食供应情况有所好转,各县春节肉食供应数量不等,安康城区人均供应1.5斤,其他县居民人均1.2斤。这个时期,人们肚子仍缺少油水儿,排队买肉,遇上膘头薄的部位,就溜到后面。猪头重量折半算,俗称“二折一”。人口多的家庭领的票票多,买“二折一”划算,自是满脸笑容。平时供应肉大都是从外地调进的盐腌肉,只有春节才可以买到新鲜肉。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农民余粮多,包谷红苕喂猪,生猪收购畅通。城镇居民春节肉食供应虽然仍凭票购买,可供应量有所增加,且肉质鲜美。1990至1991年,市场出现猪肉、牛羊肉自由买卖。由于当时居民收入较低,为了平抑肉价,政府发放肉价补贴供应票。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至年底,肉食市场彻底放开,实行了30多年凭票购买肉食的供应制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当年肉食供应最差的镇坪县,烘熏腊肉、人工饲养野猪肉作为品牌产品,已打出省内外市场。春节期间,其它肉食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群众由衷地为新时代幸福美满生活而欢欣鼓舞。
票证话安康
新闻推荐
社会组织成为陕西省扶贫生力军 952家社会组织实施帮扶项目800余个
本报讯(记者秦华)近年来,陕西省立足构建大社会扶贫格局,广泛动员全省社会组织参与***。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52家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行动中,累计投入4.84亿元,在产业扶贫、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基础...
镇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