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刘德六藏煤精石笔筒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烧煤曾是人们过冬的主要取暖方式,望着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煤块,只感觉时间流逝,又有谁会想到这些不值钱的煤中或许还蕴藏着一种宝石。煤精,看上去和煤并没有太大差别,它与煤矿伴生,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事实上,煤精却是一种能与琥珀相提并论的有机宝石。
煤精属于有机宝石
1981年,陕西旬阳县出土了一件极为特殊的文物,它是一枚印章,高4.5厘米,宽4.35厘米,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多面体组成,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
考古学家根据印文内容以及核查史书判断,此印应该为西魏、北周将领独孤信之印。经过研究之后,考古学家发现了更令人称奇的事,原来这枚印章还是用煤精制作而成,于是将其命名为“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煤精,又称煤玉,它虽然叫“煤”但不是煤,实为有机宝石的一种,因而也有人将其称为“黑琥珀”。煤精矿石大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往往呈孤立块状体夹于煤层之间,其生成原因尚有待进一步论证。与煤炭相比,煤精的数量十分稀少,我国的煤精矿石多产于辽宁抚顺、陕西铜川、山西大同和保德等地。
煤精乍看上去与煤炭并无太大差异,但在专业人士眼中,煤精却散发出一种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煤精结构细腻,稍轻于煤,硬度较低,稍加打磨便可用作饰品。人类使用煤精作为宝石的历史很长,据说西班牙曾发现过将近两万年前打磨的煤精宝石,而古罗马人也常将煤精用作护身符和垂饰。186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参加其亡夫葬礼时佩戴了煤精项链,从而使煤精名声大噪。
中国人擅长煤精雕刻
由于煤精具有明显的横竖纹理,所以它还被视为雕刻工艺的极佳材料。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雕刻煤精的历史非常悠久,上世纪70年代,在距今7200多年的沈阳新乐遗址中,就出土了“耳塘饰”和圆珠等煤精雕刻品;无独有偶,在距今3500至4000年的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也出土过许多煤精材质的饰品,其中以管珠、片珠、竹节、算盘子、双孔等形制的项饰品最多。
煤精雕刻的工艺品在我国古代不太多见,一些古人曾将煤精作为印石,如前面提到的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清人陈目耕也在《篆刻针度》中著录:“煤精石,色黑而质坚韧,体轻有似乌犀出秦中可作为印。”
据有关资料显示,直到晚晴,盛产煤精的抚顺等地才出现了专门从事煤精雕刻的作坊。当时,木雕艺人赵昆生将传统雕刻工艺成功地用于煤精上,创作了许多煤精雕工艺品。
后来,现代煤精雕刻在赵昆生的弟子刘东坡等艺人手中发扬光大,进而涌现出郭义、李玉明等煤精雕刻大师,其作品还被展示于人民大会堂。
2009年5月,一只晚清刘德六藏煤精石笔筒在北京保利“古董珍玩日场”上拍,最终以1.68万元成交。这只煤精石笔筒,色泽黝亮,雕作树桩形,其上以透雕、浮雕、浅刻诸法表现松、竹、梅,画面古朴中见细致,苍劲里显婉约,其底部有晚清画师刘德六的“红梨花馆”印,为煤精雕刻的上乘之作。
煤精的鉴别与保养
近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与煤精外观相似的仿品,由于它们大多以玻璃、塑料、硫化橡胶、煤等廉价材料制作而成,故藏者可以通过煤精的特性进行鉴别。
首先,煤精非常轻,拿起来就可以感觉到其密度很小。
其次,用煤精在纸上或者瓷板上划,会留下深巧克力色的条痕;若是其他仿品,则只会留下黑色或者白色的条痕。另外,相较于接触时有凉感的黑玻璃和黑曜石,煤精有较低的导热率,所以触摸时不觉得凉;至于塑料、橡胶一类的仿品,可以观察外观有没有铸模痕(压制过程中留下来的小印记)、漩涡纹(像调料没搅匀的感觉),还有就是看有没有类似气泡的表面小凹坑。
最后,高古煤精由于入土时间和坑口不同,大部分会形成沁色及过渡色,显现出黑灰、灰白、橄榄色等生坑色泽,有孔道的高古煤精饰品,经高倍放大镜观察还可见孔道内细密螺旋纹或使用痕。
此外,需要藏者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煤玉属于有机宝石,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碳,可以燃烧,所以保养煤精的要点就是绝不能让其靠近高温热源,否则高温会使其内部结构改变,产生裂纹,甚至发生燃烧。
新闻推荐
让中医国粹在乡村大地遍地开花 访市政协委员、旬阳县中医院院长吴建钟
——访市政协委员、旬阳县中医院院长吴建钟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