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干部现场培训。
小拐枣成就大产业。全县拐枣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值过亿元。图为拐枣饮料生产车间。
“全村380多户家家兴拐枣,58户贫困户当中有54户靠经管拐枣树逐步实现脱贫。”说起产业增收致富,旬阳县段家河镇弥陀寺村支部书记屈印辉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近年来,他们村致力于发展拐枣产业,从开始房前屋后零星生长,到目前连片规范建园,全村拐枣产业实现了所有耕地全覆盖、所有农户全覆盖,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拐枣千亩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八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农民长效增收、脱贫不返贫的必由之路。地处秦巴腹地的旬阳县立足资源优势,紧扣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因地制宜,放大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县确立了“短期抓烤烟、畜牧、魔芋、优质粮油菜,中期抓特色林果改造提升和中药材(黄姜),长线抓油用牡丹、拐枣”的八大产业发展路径,将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涉农资金向八大产业倾斜。县农林科技局捆绑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实施“贫困村产业帮扶全覆盖、有条件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帮扶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拐枣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3.9万吨以上,年产值1亿元;油用牡丹种植面积4.8万亩,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加工企业弘元生物有限公司规划总投资5.5亿元的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2017年全县魔芋产业以“8642”工程为抓手,新增魔芋13552亩,总面积达到7万余亩。
为持续推进产业脱贫攻坚,旬阳县创新推行五种帮带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同发展、共同增收,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合作带动型:即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推行合作带动型帮扶模式。全县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92家,有53个合作社与78个贫困村2140户贫困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订单生产型:就是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推行订单生产型帮扶模式,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使双方产业得以捆绑发展、滚动发展。目前全县有20个农业企业与1149户贫困户建立了订单收购合同,51个园区与2660户贫困户建立了包帮关系。三是借“鸡”还“蛋”型:即因地制宜,推行借鸡还蛋、借棒还菇、借崽还羊、借苗还果、借棚还菜等帮扶模式,由经营主体提供生产启动条件、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贫困户仅需劳动和少量资金,就可实现家庭规模适度经营。四是股份合作型: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探索土地、资金入股分红与产业脱贫捆绑推进的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在小河镇金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入股试点,合作社已吸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21户、53亩,每亩折合股金1万元,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确保入股农户效益,保底收益为每年500元。2017年6月5日,第一次分红大会共分红3万余元,社员亩均收益600元。五是园区务工型:即各园区在产业发展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使贫困户不离本土就能获取务工收入。神河国桦园区在推行借棒还菇帮扶模式的同时,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年吸纳贫困户60余人,贫困户可获得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40余万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精准施策,把产业扶贫放在县域经济大环境去谋划、去推进,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八仙过海兴产业,万众一心抓脱贫\’的局面,有力助推了各项产业的稳步发展。”县农林科技局局长吴家顶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旬阳拐枣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狮头柑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农业部评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共赢成效明显,获县级以上命名现代农业园区35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0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55个、新型职业农民1008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3300多户贫困户建立帮带关系,带动户均增收0.78万元,引领万余户农民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开启了解困脱贫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图彭红梅)
新闻推荐
记者吴昌勇通讯员向鹏程家住旬阳县桐木镇涌泉村的左自兵近些年日子紧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险些被一场大病压垮,幸运的是遇上了好政策,让原本黯淡的日子有了些许亮光。“县医院帮我捡了一条命!”2017年...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