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组长”徐米友在工地上扛水泥、砂石
光膀子上披件迷彩服,弯下腰,赤裸的左臂揽着水泥袋子的腰部,猛地一转身轮到左肩上,快步向工地走去……近40摄氏度的高温,依然无法阻挡瓦屋场村七组“独臂组长”徐米友和现场30多名村民修建水塔的热情。
500米的山林小路,5吨的水泥以及钢筋、砂石、红砖等材料,经过大伙的背和扛,全部搬到了工地。仅仅11天,一个饮水工程在大伙挥汗如雨的大干中初现规模。6月底,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旬阳县仁河口镇瓦屋场村,提起那个打动人心的建设场面,镇党委副书记刘晓锋说,“这种愚公移山的苦干精神,彰显着瓦屋场村群众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众志成城。”
帮扶干部了解民情拿方案
瓦屋场村是全镇比较偏远的一个村,全村244户884人,经过精准识别,目前共有贫困户115户323人,被列为2017年脱贫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加上村民居住分散,一直没有集中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尤其是居住在村委会附近的近45户200余名村民,至今还没有吃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修通自来水,一直是村组干部和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也是全村脱贫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村主任权世杰说。
七组的老党员赵道胜告诉记者,他们几年来一直想着从黄溶洞把甘甜的山泉水引到家中,但是群众集资难度大,没人带头,加上修水塔的地方路又不通,实在没法弄。“出力、出汗都不算啥,光主水管的管道就需要3500多米,大家伙的日子都不景气,谁来掏这个钱?村上组织村民们多次开会商议,都没有个结果,就这事情,一拖再拖,也就放下了。”赵道胜不停地打着手势说。
仁河口镇党委副书记刘晓锋说,他们听到群众的呼声后,向村干部详细了解完情况,立即协调县水利局,调运来水管、配件等材料,并组织联村帮扶脱贫干部多次前往水源地查勘,由水利局牵头,制定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就这样,一场脱贫攻坚解决饮水的战斗打响了。
村民不等不靠义务劳动建水塔
有了材料,有了技术指导,但是依然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工费从哪里来?是干还是等?村上立即召开村民会议,以村监委会主任、老党员等几个人牵头,决定不等不靠,说干就干,发动群众在农活少、天气热、最干旱的季节立马动工,为早日吃上干净的山泉水,全体村民参加义务劳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独臂组长”徐米友说,他干别的活不方便,就来负责搬运水泥、砂石料。接着,每户村民家中出一个劳力,在徐米友带领下,硬是在没有路的山林间踩出了一条便道,把一块块砖,一堆堆砂石,一袋袋水泥连背带扛运到了工地上。
期间,老党员赵道胜带领着主要劳力开挖水塔,就地取材搬运石头。记者问患有心脏病的38岁村民赵发林,那段时间天天在工地上干,身体能不能支撑住?他说,“干我们自己的事,再苦再累,心里是情愿的,通上了自来水,以后就再不用跑到一二里外去担水了。”
刘晓锋说,“脱贫路上,我们不缺乏感动,脱贫路上,我们最需要的是,群众发自内心干好自己的事情,众志成城奔向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李永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步余何帮智)“我有急事要到外地去一趟,需请假五天”,这是张某被拘留后愧对亲戚朋友,给单位领导通话的内容。6月20日10时许,张某像往常一样驾驶无号牌普通二轮摩托车由旬阳城区康华园前...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