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伟通讯员王元辉
不思进取,坐等天上掉“馅饼”;靠党委政府,依赖“扶贫救命稻草”;争要帮扶救济,脱贫成为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当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旬阳县立足县情实际,探索用德治、法治与自治“三治融合”厚植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用“道德评议”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不仅有效转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破解了扶志问题,而且实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驱动。
“道德评议”让“懒汉”变勤劳
浇树要浇根,扶贫要扶心。
今年以来,对于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村民吉元兵来说,比往年都要忙:10亩地的玉米要施肥,24亩的烤烟要除草,4头猪5头牛要喂养,3间新砖房要添置家具……
金寨镇党委书记任景海感慨地说,吉元兵过去可不是这样,游手好闲,自暴自弃,酒后打骂父母、邻里闹事。可自从他被村上评为后进典型并曝光之后,才深刻认识到错误,悔恨不已。在村干部帮助下,开始了新生活。
6月27日,吉元兵面对记者真诚地说:“如果没有村上的那场评议,我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现在我要活出个样子,给大家看!”
在该县,如今像吉元兵一样由“懒汉”变成勤劳的人已不在少数,而这都要归功于县上开展的“道德评议”活动。
近年来,旬阳县围绕“村民自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制定出“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机制,调动群众“自治自管”的热情。他们以村社区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6376名“乡村精英”组成305个委员会,当群众精神脱贫的“裁判员”,开展本村的“道德评议”。通过“村规民约”动员群众进行说事论理,达到“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的目的,让广大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参与、发挥作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开展道德评议1554场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516件,受教育群众达到12万人次;评议出先进典型2105人次、后进典型1378人次,帮教转化1312人次,其中“等靠要”的贫困户958人;涌现市县级各类先进典型200多人次,上榜“陕西好人榜”9名,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入选全国“最美家庭”1户。
“三治融合”加速新民风形成
“‘道德评议\’是德治理念在基层自治的实践。但仅靠德治或自治推进新民风建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手段。”旬阳县委书记梁涛如是说。
去年以来,旬阳县坚持法治,依法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促进群众知法、守法;规范自治,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讨论修订本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以规治村、以约促和;倡导德治,各村每季度召开一次道德评议会,每年度开展一次“新民风+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判,树立身边的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文明新风气。
初夏,步入吕河镇江店社区,家家户户门口显著位置都悬挂着“旬阳县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到户展示牌”,其中大门最上方的“社会治理星级文明户”一栏中,共涉及孝老爱亲星、助人为乐星等10个方面的星级评选项目,让每一户的“道德建设”情况,一目了然。
在社区居民邱世利家门口的展示牌中记者看到,10个星级评选项目中,其中两项没有评上星标,分别是“兴业致富星”和“移风易俗星”。
对于没评上“移风易俗星”,邱世利向记者解释说,去年他母亲去世三周年,他想按当地风俗过事,但却不符合《吕河镇江店社区居民公约》的规定,于是偷偷邀请了50多个亲朋好友热闹了一下,收了1万多元的礼金。他本以为没多大的事,结果在年底星级文明户评选时,却因此没被评上“移风易俗星”。
邱世利说:“当时心里还是不服气的,因为感觉没怎么铺张浪费,但缺了这星,始终觉得挂在自家门口很没面子。后来一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公约,那还有什么意义。我以后再也不违规做事,今年努力把这颗星补上,争取得10颗满星。”
据梁涛介绍,去年以来,该县以“道德评议”为基础开展的“三治融合”,有效破解了在基层治理中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问题,治理了基层长期存在的陋习顽疾,厚植了新民风。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县在脱贫攻坚544场专项评议中,教育“等靠要”群众4100多人,疏导剔除对象3200多人,自愿放弃贫困户政策“帽子”442户,转变争当贫困户796人。
新民风激发群众脱贫新动力
构元镇羊山村3组村民田作玉,今年60岁,家徒四壁,没结过婚,收养的儿子还在上大学。虽然在连续两年群众“低保”公选中,他都登记在册,但是次次都被他拒绝。田作玉的理由是:“要自强,吃低保没前途!”
对于此举,村上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有志气,他自己说:“我有双手还可以干些啥,不能老依靠政府,我还想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呢,干些没志气的事,谁家女娃还能嫁到咱家?”
金寨镇寨河社区5组村民刘泼身残志坚,不等不靠,通过自强自立,种烤烟7亩,养猪15头,如今建了3间新房。经逐级推荐,他被省文明办评为“自强励志”类“陕西好人”。
桐木镇石板沟村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成风,人情负担重,在新民风建设中,他们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按照新规定,石板沟村约定,村民除婚丧嫁娶外,其他事项不得置办酒席,人情随礼直系亲属最高不超过200元,普通宾客不超过100元。据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全村“过事”减少了三分之二,群众负担减轻了三分之一。
新民风加速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的双驱动,不仅赢得了民心,而且形成了全民参战脱贫攻坚的共识。去年以来,该县在基层农村开展“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的农民教育活动,倡导新学风、普及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如今已在该县蔚然成风。
据了解,全县目前169名“第一书记”和100名专业技术特派员已深入田间地头教农民实用技术;新培育的62个新型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572户;28个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379户;48个现代农业园区使上万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烟草、魔芋、拐枣、油用牡丹、中草药等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新闻推荐
阳光讯(朱显攀记者李孝华)近日,旬阳县双河镇两个男子秘密潜入该县仙河镇一处山林内私设电网捕猎,竟意外“收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麂子,正当二人驾车尽兴而归时却被旬阳县公安局民警查获。6月14日7时许...
旬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