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破解帮扶工作不严不实
吕河镇险滩村四组贫困户刘勇家大门旁贴着一张“二维码”,记者用自己的手机微信扫码,屏幕上马上出现了刘勇家的微信页面:刘勇,5口人,因病致贫。接下来是从2015年至2017年4月11日几任干部的帮扶记录,其中王万敏2016年6次入户,分别商量种植狮头柑、母亲叶成英看病、女儿上幼儿园补助、养老金发放等事宜。记者在吕河镇看到,每个贫困户门口都贴着这样一个“二维码”。
据悉,从2015年5月开始,旬阳县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信息管理平台”,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二维码”,对帮扶干部开通手机APP,全面推行干部包帮过程“电子纪实制”,实行痕迹化管理。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随时可调看每一名帮扶干部每次入户的所有记录。此系统正式开通以来,记录全县10418名帮扶干部年均入户10次。过程化管理杜绝了帮扶“不出勤、出勤不出力、出力不见效”等现象,让***落在实处。“二维码”既是每个贫困户的电子档案,同时也是帮扶干部的考勤考绩记录。
“道德评议”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争当贫困户”是这次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导致贫困户信息不准。对此类行政命令和法纪手段都难以奏效的问题,旬阳县采取了“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的办法。他们以村(社区)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等“新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对每家的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反复比对,评选出大家公认的贫困户并在榜上亮晒,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定期评出脱贫致富先进和后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段家河镇薛家湾村2组贫困户周明建,过去“等靠要”思想严重,时常到镇政府要救济要政策要资金,不满足就上访。在2016年二季度本村的“道德评议”会上,周明建被评为“后进典型”,乡贤们对他提出批评教育,并帮他找脱贫路子。(下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小娟)2017年丝博会暨第二十一届西洽会6月1日开幕,旬阳县代表团在6月5日举行的安康市PPP项目新闻发布暨丝博会重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交出“成绩单”,成功签约项目2个,合同资金达28.1...
旬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