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个普通人的故事,有年已八旬仍坚持爱好笔耕不辍的老人;有找到自己爱好、做善事将自己迅速融入所生活城市的外地人;还有坚持梦想,一步步摆脱贫困走向成功的农村妇女;也有找到爱好,致力于非遗保护的女干部……他们的故事,都说明了一点,人一定要有追求,有了追求,才有了幸福。
儿时曾受柳青鼓励资助
81岁退休老教师一生写诗万余首
从小热爱文学,儿时还曾得到柳青资助和鼓励,81岁的西安退休老教师李君剑几十年来用诗歌记录生活,创作1万余首诗,表达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
曾抱着大西瓜去见柳青
柳青鼓励他多读、多背、多写
81岁的李君剑是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甫店村人,儿时起就热爱文学,小学六年级写的诗歌曾发表在西安晚报等媒体上。语文课堂上,老师带着李君剑阅读柳青的散文,“那些文章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真实又生动。”李君剑说,柳青的散文《皇甫村的三年》,讲的就是柳青扎根长安14年的地方。
“当时柳青的住所离我家不远,我经常去拜访他,他非常平易近人。”李君剑说,他还记得小学六年级的那个夏天,他抱着一个大西瓜去见柳青,“他让我坐在凳子上,他自己则圪蹴着。”李君剑说,当时柳青告诉自己,如果爱好文学首先要学会写日记,学会写短文章,要多读、多背、多写,不断提高自己,不能一口气就吃个大锅盔。柳青还教导李君剑,写作要歌颂人民、歌颂党的事业。
1961年正是我国的困难时期,李君剑一度辍学,在家附近的滈河捉了小鱼小虾去王曲街道售卖,被柳青看到了。“他把我叫到他家,让妻子把旧报纸和旧书都给我,让我拿去卖了钱读书。”李君剑记得,那些书卖了一些钱,李君剑因此重返课堂。
“众多文学体裁中最喜欢诗歌”
受到柳青的影响,热爱写作的李君剑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注重“人民性”,所写诗歌也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跟随自己的兴趣,李君剑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开始从教,先后讲授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目前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作协会员。
“众多文学体裁中我最喜欢诗歌。”李君剑认为,诗歌语言凝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给人以鼓舞和教育。李君剑尤其喜欢古体诗和民歌,所创作的诗歌也大都以此居多。
李君剑最喜欢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很接地气。”李君剑说,和一般诗人不一样,白居易写完的诗会先读给民间的老太婆,如果听懂了他就认为是好诗,如果听不懂就要推倒重写,也因此受到人民赞扬。
李君剑认为,无论是白居易还是柳青,他们在文学和诗歌创作时都不脱离人民,这种“人民性”的创作思想非常值得当今文学创作者学习。
诗歌主题多样
最满意的作品是《柳青颂》
几十年来,李君剑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在写诗,诗歌的主题也非常多样,大都来自于生活,秦岭七十二峪、全国上下抗击疫情、年轻人“出国热”等。
如描写《大峪》:大峪踞长安,独领一方天,南可通湖北,亦可走湘南。
最满意的作品为《柳青颂》。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1992年开始创作,后经多次修改,最终于2016年成稿。诗歌共200节,每一节都是一首五言绝句,共4000字,诗体为古体诗和民歌相结合,格式工整富有韵律,讲述了柳青扎根长安的故事。从落户长安,到带头上山、修建医院以及后来的文革罹难,诗中写到:任职北京城,志愿来长安。日出又日落,步履滈河边。民间大小事,总是装心坎。百姓有怨言,他给作代言。都夸柳书记,帮咱把身翻。做咱引路人,和咱心相连。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李君剑的诗歌足足有1万余首。最近他正在整理这些作品,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文/图
浙江女子热心公益
12年变成“渭南通”
有这样一个外地人,在渭南从事公益活动已12年,从原来没有融入变为了渭南通。更难得的是,她还带着两个孩子参与。
“冷”是她对渭南的第一印象
2000年,时年25岁的王雪云和老公从浙江台州到渭南创业,后来在渭南开了两家眼镜店,从事眼镜零售工作,家人也都定居在渭南。
初到渭南正值冬季,王雪云对渭南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得很”。“火炉子、澡堂这些我都是第一次见,南北方生活习惯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一家人都在渭南,我只能慢慢适应。”王雪云说。
王雪云的两个姐姐在渭南生活多年,在她们的支持下,王雪云和丈夫的眼镜店生意还可以。家、店铺、老乡家这三处构成王雪云的活动轨迹,偶尔她会逛逛超市和商城,但她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融入渭南。
2009年,王雪云接触到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她的活动轨迹不再那么规律,开始探索渭南每一处。“通过QQ发现渭南青年志愿服务队,申请通过后了解到服务队一直在坚持做公益活动,我也就加入了。”王雪云说,她跟着青年志愿服务队参与多次公益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会与眼镜店结合策划活动,也因此慢慢真正地融入了渭南。
12年公益之路成为“渭南通”
加入青年志愿服务队后,王雪云参加过无偿献血、助残助学、陪伴老人活动,组织过走访贫困家庭、抗疫、慰问等活动。同时,王雪云利用自己验光专业的特长,在母亲节、重阳节给敬老院、社区免费验光,给老人送老花镜。
搬运工、保管员、采购员,只要能为青年志愿服务队帮忙,王雪云能干啥就干啥。“雪云姐现在被大家叫做“渭南通”,每次活动都是她开车接送志愿者们,因此她转遍了渭南的大街小巷,如果有人不知道路怎么走时,第一个会想到雪云姐。”一名志愿者说。
2016年冬季,王雪云在渭南小学校长郗莉的朋友圈看到志愿者到渭南东塬阿干小学做公益,她观察到学生们手指关节冻得通红。“我看到后很心疼孩子们,后来就带着店员给阿干小学学生送手套、书籍、保温杯,至今已有好几年了。”王雪云说。
带着两个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王雪云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王雪云经常带着兄妹俩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我的女儿小时候可内向了,出门见人就哭,现在开朗外向又热心肠,这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妻子带着做志愿而改变的,我很支持他们做这件事情,我看好店铺,让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王雪云的丈夫说。
2011年,王雪云带着女儿到敬老院参加母亲节活动,她女儿将一朵康乃馨送给敬老院的一位奶奶,至今王雪云家里还有这张照片;“妈妈,你是我的榜样!”这是女儿说过最让王雪云感动的话。
王雪云认为,公益活动是双向的,做公益的经历也让自己浑身充满正能量,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都是开心快乐的。实习记者 马转转
说起非遗保护 她眼睛里满是星光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却时刻与非遗打交道,他们就是非遗保护工作者,为非遗保护工作呕心沥血,只为记录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5岁的年静是安康市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汉滨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说起非遗保护工作,她的眼睛里满是星光。
2004年,因为家庭原因,年静从石泉县来到汉滨区文化馆,在文化馆办公室干了一年后,2005年4月,她参加了在陕西省艺术馆举办的陕西省第二届民间剪纸培训班,在这里,她向省艺术馆的陈山桥老师和李红军老师学习剪纸。“我们白天上课,晚上剪纸,我喜欢剪纸,每天剪到半夜1点多,都不觉得困。”年静说。
回到安康以后,她从剪纸开始关注民间手工艺,2005年,恰逢陕西省进行民间艺人普查,她被分配去做汉滨区民间舞蹈方面的普查,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时我在文化馆担任办公室主任,对民间文化了解得更深以后,我觉得办公室的活,有责任心的人都可以做,但是非遗这一块,就需要对非遗感兴趣、有情感的人去做,所以2015年文化馆成立了非遗部以后,我就申请从文化馆办公室转到了非遗部,专门做非遗工作。”年静说。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滨区文化馆原党支部书记郑团吉推荐年静加入了安康市慈善协会,由此,她每年都会参与慈善协会的活动,为山区的孩子、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贫困群众送去一些物品。
“无论是在非遗保护还是做慈善的过程中,总会被一些人和事感动。”年静说,“其实他们的世界都很简单,艺人们想要把技艺传承下去,孩子们想要接触更多的知识。慢慢地,我就想着我能不能把非遗和慈善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能普及非遗知识,又能服务孩子们。于是我就试着做了几次相关的活动,效果还不错。”
2020年六一儿童节前,为了给汉滨区文化馆的帮扶村——流水镇河心村孩子们过一个快乐有趣的节日,年静和安康市慈善协会沟通,给孩子们定做了校服,买了书包、文件等,还给他们准备了一场“非遗”大餐。“我们当时给孩子准备的六一活动主题就是“非遗庆六一”,除了让他们开心过六一以外,就是希望他们能在娱乐中学到非遗知识。”她说。
2018年开始,年静开始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安康花鼓子”、“安康采莲船”的培训班,得到非遗传承人们的支持,也受到群众的喜爱。“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但是老艺人们毕竟年龄大了,年轻一辈的传承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所以非遗项目的抢救性采录工作非常重要。”年静说,“去年,我们完成了非遗项目“安康道情”的采录工作,今年将启动“安康采莲船”的抢救性采录。除了希望能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以外,通过活动、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实习记者 郭仲艳
为把口味做到最好,她一度味觉失灵,手指也变形了
贫困户研制出“辣婆姨” 带大家脱贫致富
58岁的郝红梅有一儿三女,之前靠种庄稼为生,2017年丈夫突患重病,全家因病致贫,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郝红梅下定决心,要想改变生活现状,不能光靠政府,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她想到通过制作辣椒酱来脱贫。终于,她做到了,不仅让全家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还创出知名品牌——延安“辣婆姨”辣椒酱。
近日,在延安市高新区产业孵化基地“辣婆姨”辣椒酱生产车间,隔着玻璃窗可以看到,郝红梅正带领工人在操作间里热火朝天地忙着翻炒辣椒酱。窗外前来参观、订购辣椒酱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客商手里捧着热乎乎的馒头夹辣椒酱,连声赞叹“真好吃!真好吃!”
“创业确实不容易。”郝红梅说,“最开始由于没有经验,为了把辣椒酱口味做到最好,只能不断尝试。”起初,郝红梅只是在家里做,自己尝,或是送给亲朋好友邻居尝,听取他们的意见。自己尝辣椒酱甚至导致有一个星期味觉失灵,再加上长期用剪刀剪辣椒,手指也变形了。
“辣酱也是自家传统手艺,过去一道家庭美食,当时我琢磨着咱自己吃感觉很好吃的辣酱,别人吃了应该也能接受吧。”郝红梅说,“当时我做辣酱的时候,从小市场走到大市场,把各样辣椒买回来,自己在家里一点点做,一次就能加工一小碗,自己慢慢品尝,看哪种做得口感最佳,就选哪种。做好以后,我就每天拿着辣椒酱到超市、土特产门市,给市民免费送,让大家品尝。这样的效果非常好,之后打电话订货的也很多。刚开始就是几十瓶(每天),再后来就发展到三四百瓶(每天),过年前甚至能达到每天1000瓶……”
郝红梅制作出了六种不同辣味的辣椒酱,都受到大家喜欢。2018年,在万花山乡政府的支持下,郝红梅开办公司,并为辣椒酱注册了品牌“辣婆姨”。2018年,郝红梅一家收入近5万元,2019年产销量50万瓶,产值450万元。
目前,“辣婆姨”辣椒酱在包括延安城区和全省、全国数百家土特产店、超市进行销售。
为了使辣椒酱产业有更好的发展,郝红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我自己脱贫了,还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要把“辣婆姨”辣椒酱推向全国走出国门。”郝红梅说。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文/图
新闻推荐
救人后上岸的柯勇事发时的现场本报安康讯(陈汝威记者吴琛)“我是一个当过兵的,又是名共产党员,遇到这种事情基本上毫...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