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石泉新闻 > 正文

让绿色桑叶变成金色产业

来源:经济特刊 2017-06-19 08:33   https://www.yybnet.net/

□张会军许兵

年人均养蚕1张多 户均增收6000元

沿池河而上,走进中池镇青泥涧村,道路两旁楼房林立,村边溪水潺潺、树木葱茏,一派清新自然田园风光。最吸引人的还是村子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密植桑园,它可是村民致富的希望和骄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之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中备受关注的‘鎏金铜蚕\’,对‘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的石泉县蚕农来说,可是大好发展机遇。”青泥涧村党支部书记叶方海向村民介绍政策福音的同时,还自豪地对我们说:“去年我们全村养蚕802张,光卖茧总收入130余万元。接下来还要加倍努力,念好种桑养蚕的脱贫致富经。”

叶方海介绍,青泥涧村处中池镇北部,地处池河流域中游,全村223户756人。2016年全村算上留守老人也仅只有132户在家,这132户中有98户从事养蚕。今春,因“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丝价上扬等利好信息叠加,春季发蚕种近300张,全年全村预计可养蚕900余张,以今年价格预算可增收16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70.5%。

青泥涧村一直有着兴桑养蚕的历史传统。特别近年来通过抓栽桑、建基地,抓协会、签定单,抓科技、增效益等强力措施和创新手段,实现了在波动之时大户趋于稳定,低潮之期养蚕量、蚕农收入不降反增,蚕桑产业发展之路坚挺、规模效益巩固提升的新态势。受过市场波动考验的青泥涧村蚕农们,稳步走上脱贫致富路。该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15389元,全村楼房普建率70%以上。

55岁的叶方海,十几年前在茧价市场波动时外出打工,感受了外出艰辛后回家转方式养蚕,从最初一年养3张蚕,发展到现在一季养10张蚕,年养35张以上,并带头组建蚕桑养殖合作社,领头探索新技术,盖起楼房,供出两个大学生,前几年村上换届又当选村支部书记。叶方海说:“如果没有兴桑养蚕,青泥涧村民富不起来,即便打工挣钱也不长久,反而是通过跳出蚕桑产业发展‘高潮撵、低潮砍\’怪圈,在全村形成养蚕致富比学赶帮超风气,进而树立桑蚕主导产业地位。”目前,全村养蚕大户达81户,占养蚕总户数的82.7%。

大氛围、大气候也影响着贫困户。全村有在册贫困户46户122人,2016年2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这23户中有17户是因养蚕摆脱贫困的,最多的养到15张,少的8张,按张产1700元计,户均增收1.3万元。

村里的贫困户李建顺,上有老下有小,家里5口人,前几年外出务工,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手艺,靠卖苦力一年到头攒不下钱,前两年回家栽桑5亩,学技术一家人开始养蚕,去年三季共养蚕9张,收入1.53万元,仅养蚕一项人均增收3060元,基本达到脱贫收入线。叶方海坚定地说:“兴桑养蚕绝对是青泥涧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在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如今还流传着好多关于蚕桑的顺口溜,这些民谚既形象道出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对蚕桑产业的依赖,也有效说明了蚕桑产业对经济增收、脱贫致富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

蚕桑作为石泉县农村经济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屡经坎坷,几起几落。但在青泥涧村,栽桑养蚕一直是村民首选产业,即使经过外出打工潮、蚕茧低价潮等诸多变数,这个村不仅没有放弃兴桑养蚕传统,而且大浪淘沙成为全县人均养蚕张数最多的村、张产最高的村、茧品最优的村。

航拍下的青泥涧村成片桑园 许兵 摄

新闻推荐

稳定信心抓牢产业勤劳兴业

支部书记叶方海免费为贫困户小蚕共育谭文昌摄青泥涧村蚕桑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是市场力量的拉动、行政力量的推动和科技力量的支撑,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遗失 注销公告2017-06-19 08:33
评论:(让绿色桑叶变成金色产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