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发明,人们就会想起毕昇、想起蔡伦,甚至爱迪生这些伟大的发明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稍有用心,爱钻研,说不定也能倒腾出名堂来。石泉有对父子就是这样,父亲年逾古稀,小学文化,闲暇之余倾心造斜塔,村民叫他“社区发明家”;儿子在家装行业打拼,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电动工具。父子俩共拥有7项发明专利,多个专利实用产品已经投入市场……
七旬老人造出不倒斜塔
老人名叫袁福章,今年71岁。如今,老两口住在石泉县城北街社区的一栋单元楼里,屋子不大却收拾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与老人交谈,爽朗的笑声尽显他豁达的性格特点。说起他的宝贝——不倒斜塔,袁福章神采飞扬。2001年,袁福章从农村搬进城里,忙习惯了的他对突然闲了下来感到非常不适应,心里一直琢磨着要找点事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很多中国人不惜花万余元的路费,千里迢迢跑到意大利去参观比萨斜塔。他就想,我们中国人能不能也发明一个斜塔呢?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慢慢琢磨,斜塔不倒的奥妙更是激起了他浓烈的兴趣。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去试,一次又一次的揣摩,一步步,一回回,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搞清楚了斜塔不倒的主要原因:重心和平衡的原理。
“我采用的是平衡仪,你看它偏得再低都不会倒,原理明白了,做起来就容易了。”悟透了其中的原理,袁福章说干就干。他找来邻居家装修的废边角料开始做斜塔,没想到居然成功了,2014年还获得了专利。专利证书上显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塔,是一种倾斜的建筑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稳定、填补了国内此类结构空白。”
老人饶有兴趣地拿出斜塔模型给我们看,只见方形、锥形、圆形三个不同的斜塔,样式不同,功能各异,一个是前倾70度不倒,一个可以自由升降,另一个则可以360度旋转。
爱钻研是老人的特长
“发明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长期积累是前提,偶然得之是结果。”这是袁福章最欣赏的一句话,也是他发明不倒斜塔的实践心得。一个普通农民发明斜塔看似不可能,但当你近距离走近袁福章,深入了解他,你会发现这对他来说却有无限的可能性。
听他的故事,如同一部情节跌宕的长篇小说。自幼家贫,9岁才上一年级,然半年后跳级上二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尽管60多年过去了,二年级第一课《陈宫放猪》的故事,语文老师周仕森对他的启发教育等至今记忆犹新。尽管学习优秀,由于多种原因却没有走上读书的路。辍学后学木匠,交不起拜师钱,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套木匠工具,靠看,靠悟,自己琢磨出的第一只水桶、第一担粪桶、第一对抽屉……用他的话说就是“当时是始终撵最新东西去做,所以都是跑到世人前面” 。成家后,为了养活一家七八口人,他自行设计搞小水电,开磨坊,自己修房造屋等,凡是力所能及的都自己去做……
如今的袁福章,再不用为生活操劳,闲不下来的他除了爱钻研外,还用6年时间创作了一部小说,用山核桃制作屏风、花瓶、笔筒等手工艺品。他之所以钻一行爱一行,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在精细中追求卓越,在精细中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他在小传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本人袁福章,笔名泉戏言,生年1949年,籍贯陕西石泉,汉族,初中未上够,辍学修地球,扛得勾勾枪,只恨地球厚,学医时短,管电不透,三十六行期学习,七十二业盼收购,东不成西不就,拿起秃笔纸上秀,一来为了圆梦,二来为消磨时候,求的是文雅高洁,好胜心不丢,儒志能留。
儿子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袁福章的“勤能补拙”也时刻影响着他的儿女们,尤其是大儿子袁寿勤,他也是个“发明家”。说起大儿子的发明,他从事装修,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打磨机、开槽机等电动工具粉尘太大,严重影响操作工人身体。于是,他便琢磨起除尘的电动工具,这一琢磨竟获得了除尘腻子打磨机、除尘开槽机、水泥打磨机4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都是环保型的电动产品,实用性很强。由于专利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要进行升级,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的有两项专利,其他4项将分年投入市场。
袁寿勤坦言,最初的发明其实是挖树机,由于使用面小,后期维护困难,所以未能投放市场。现在主打的产品是装修的墙面打磨、水电工的开线槽等电动产品。已经在山东、四川、河南、河北等十多省份有代理商,在旬阳、石泉、平利等县也有自己的产品。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管教的严厉和思维的方式!”袁寿勤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鼓励自己拆卸组装钟表、为他订阅《少年科学》杂志,很早就接触电动机等事情,这些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他认为,只要肯钻研,“世上无难事”,同时也希望更多热爱生活的人,把自己生产过程中解决的好办法分享给更多的人,让社会充满爱。
□ 通讯员 谭文昌 文/图
晨刊人物
新闻推荐
——石泉县“六个一”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小记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