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刘锐萍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安康市占4个。目前,安康市共有贫困人口45.39万人,总量占比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20%,占比全省第二。面对重重压力和困难,近年来,安康市积极探索了“党支部+‘X’+贫困户”强产业、“社区工厂”促就业、新民风建设增内力等脱贫模式,通过靶向施策,聚集合力,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全力攻坚深度贫困。
党支部引领 强产业促脱贫
“多亏村干部的帮扶,不仅帮我贷到了款,还建起了养猪场,按照目前的养殖规模,今年年底,我家就可以摆脱贫困了。”3月13日,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老龙村村民章进友高兴地对记者说。
家住老龙村的贫困户章进友,由于父母病残,儿子智障,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他一人身上。2016年年底,在老龙村党支部和金华农业园区的帮扶下,章进友争取到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在金华农业园区建起了养猪场。去年,通过与安康阳晨产业联盟合作,他发展生猪养殖200头,共出栏两批生猪,获利近6万元。今年,首批200头仔猪已存栏,长势良好。
据悉,像章进友这样在村党支部和园区带动下脱贫致富的,仅老龙村就有165户746人。
关庙镇镇长胡子新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农村要发展,还得靠产业,而如何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链上,还得依靠基层党组织,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整合,从而发挥最大合力,致力脱贫攻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安康市探索形成了“党支部+‘X'(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结合,让贫困户受益,从而实现脱贫。
据统计,截至目前,安康市已经形成了以1555个党支部、174个扶贫龙头企业、620个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60个专业农业合作社、26个A级景区、5940名省级新型职业农民为合力的“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带动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社区工厂”带动 促就业稳脱贫
在陕南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广大山区群众搬出了大山,住进了社区,摆脱了恶劣居住环境。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安康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工厂”,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就地就业难题。
平利县药妇沟移民社区率先引进了“社区工厂”——嘉鸿手套制品有限公司,解决了100多户居民就业问题。居住在药妇沟移民社区的居民吴丰珍说:“厂子开在了家门口,不仅方便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最主要的是省了很多外出的花费,净落到口袋里的钱比外出务工挣得多。”
吴丰珍的话道出了大多数搬迁户的心声。
去年以来,安康市抢抓机遇,深入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等,截至2017年年底,安康市的“社区工厂”已达139家,带动贫困户就业1.2万人。
除了“社区工厂”外,安康市还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有效举措。紫阳县青年郑远元近年来不仅将自己的专业修脚服务连锁公司开到了全国各地,还免费为当地大批贫困户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已为安康市安置就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有8000多人是贫困户,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新民风建设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是道德评议改变了我,让我学会孝敬老人,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旬阳县寨河社区3组村民吉元兵两年前还无所事事,如今的他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去年,吉元兵发展了24亩烤烟和10亩玉米,还养了4头猪、5头牛,年收入达5万多元。
吉元兵的变化是安康市开展新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7年,安康市针对贫困地区一些群众“坐、等、靠、要”现象,在全市开展了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和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的新民风建设,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激发其内生动力,增强其脱贫信心。
据统计,去年以来,安康市共开展道德评议4260场次,树立正面典型6290例,教育后进2528例,帮教转化2100余例。很多贫困户通过新民风教育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有力加快了安康市脱贫攻坚的步伐。
新闻推荐
一个姑娘义无反顾地嫁给一个高位截瘫男子。现在,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姑娘黄玉滋已61岁,与丈夫杨国华和一双儿女过着幸福的生活。1970年,陕西平利青年杨国华在参加当地电站建设时,遭遇塌方成为高位截瘫...
平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利县这个家。